不耻下问主人公是谁


曾子曾言:“有能者向无能者请教,多知者向少知者请教;有学问却似无,满腹经纶却如初学乍练,被冒犯也不计较。昔日,我友便如此行。”

【曾参说:有才能的人会向看似没有才能的人虚心请教,知识渊博的人会向知识相对较少的人学习。他们就像拥有丰富内涵却表现得谦虚,即使被人误解或冒犯,也不去争辩计较。这样的行为,我的老朋友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曾参提及的这位老友正是颜回。颜回的资料虽少,但我们可以从其他人的描述中略知一二。颜回是孔子赞不绝口的学生之一。这段话可能是曾参对某位领导者或弟子所说,既表达了对颜回的怀念,也寄托了对未来的期望。

“有能者向无能者请教”,这便是勇于问学的精神。子贡曾问孔文子为何得称“文”,孔子回答说是因为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由此可见其深意。即便精通礼仪如孔子,在祭祀之事上他依然选择“入太庙,每事问”,这既展现了他的谦逊,也体现了他的问学精神。人的能力有大小之分,想单凭一己之力做好所有事几乎不可能。就像“人”字一样,少了一半就无法成立。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我们普通人,那些在团队中担任领导、在某一领域有话语权的人,都已经证明了他们的能力。但他们仍然听取他人意见、寻求帮助,这不正是“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吗?

“多知者向少知者请教”,则是从另一个角度阐述问学的精神。知识渊博的人并不一定在所有方面都精通,而那些在某一领域深入研究、精通其道的人则是“少”。通才是对各种知识都有所涉猎,而专家则是在其领域内深入研究。互相学习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

“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这六个字蕴含了道家和佛家的哲理。它教导人们要心胸开阔、虚怀若谷,不要轻易炫耀自己的成就。即使被人误解或冒犯,也不必过于在意。对待那些或造谣生事的人,不必过于在意他们的言论和行为,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不会让他们得逞。应以正直的态度对待不公和怨言。

一个人拥有能力和学问固然重要,但如果过于傲慢、自负,认为自己无所不知、天下第一,那么他很难获得真正的尊重和好名声。相反,那些看淡地位、头衔、保持谦逊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亲近。“有若无,实若虚”这六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

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往往会被那些表面的“标签”所吸引。真正的才能和实力不是靠“营销”得来的。那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往往不会大肆宣传自己,而是默默地做事。比如钱学森、程开甲等科学家,他们隐姓埋名、刻苦钻研,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都应该保持谦逊、虚心的态度,勇于向他人请教和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达到更高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