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简述30字
记忆中的老井
作者:张敏瑞
家道情深源自井,饮露恩泽不忘恩。今日回眸旧时光,唯见往事涌心田。
曾几何时,那井水清冽的景象已渐行渐远。现今的孩子们或许未曾见过那被填平的老井遗址,甚至就连我们中年人也已久未见过真正的老水井了。社会的飞速发展让许多旧时事物消失无踪,但我的记忆深处,那口位于老家村东大斜坡下的老井却历久弥新。
我生长在鲁西平原的一个小村庄,那里的老井承载着我们的故事。老家的后街男男都会早早地来到井边挑水,相互寒暄,相互帮助。我常常跟着父亲去挑水,每次挑水都是一次小冒险和体验。这口老井虽不华丽,却充满了岁月的痕迹和生活的痕迹。
这口井的历史悠久,据祖父说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由祖辈们挖掘修建而成。井口设计得恰到好处,既可防止顽童落井,又可避免家禽牲畜的污染。每家每户都依赖这口井来维持生活用水。
挑水的过程虽然简单,但需要经验和技巧。父亲每次都能轻松地挑起两桶水,而我小时候则总是充满好奇和乐趣。水缸则埋在东屋窗下,为的就是方便取水和防冻。我曾经因好奇而掉进过水缸里,幸好被及时发现并救出。
这口老井不仅是后街的生命之源,更是我们童年的记忆和成长的见证。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井下的水眼可能会被堵塞,但每当需要淘井时,大家都会齐心协力地完成这项工作。这不仅是为了一家人的生活用水,更是为了维护这份乡情和传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开始流行水井。老井的地位逐渐被取代,挑水的人也明显减少了。最终,老井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寿终正寝了。虽然令人惋惜,但这何尝不是社会进步的见证呢?
如今的我已定居外地多年,很少回家。偶尔回家路过老井的位置时,我总会回想起过去的岁月。看着眼前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的城市景象,我心中不免感慨万分。即使老井还在,恐怕也已无用武之地了。但它会为故乡的巨变感到高兴和欣慰的。
我是张敏瑞,现年52岁,原籍聊城东阿县。现居济南市平阴县。我热爱文学和艺术,愿以笔墨记录生活的点滴与感悟。希望与更多的文学爱好者共同探讨、分享彼此的感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