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半学期家长评语
昨日偶遇一幼所,几位家长正于栅栏外轻声谈笑。一着碎花裙的母亲数着手指道:“我家妞妞又尿床单。”旁边戴眼镜的父亲则笑言:“我家大宝数学成绩虽未名列前茅,但也有其独特之处。”他们的笑声此起彼伏,而栅栏内握着积木的小手却微颤了一下。
我们常以为孩童不能理解大人的闲谈,却不知那些如“成绩不佳”、“尿床专家”之类的标签,仿佛强力胶一般附着在孩子身上。记忆中邻家小男孩,每当遇到熟人时总爱躲在母亲身后,那皆因他三岁那年被当众说成“见人就胆怯”。如今他已十岁,那份羞愧感仍如胎记般难以抹去。
心理学者曾以核磁共振技术扫描过那些被公开责备的孩子,发现他们大脑中处理痛苦的区域活跃得如同的铁块。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孩子往往将父母的评价作为自我认知的内核——若被指为粗心大意,他们便会觉得自己真是时常遗漏琐事的人;若被说成胆小怕事,他们甚至不敢靠近旋转木马等游乐设施。
曾在兴趣班门口目睹一幕令人心痛的场景。一小女孩展示她刚画的向日葵给母亲看,而那位母亲却转而对旁人说:“画得再好又怎样,数学成绩总是上不去。”孩子捏着画纸的手指瞬间变得苍白,金粉从花瓣上纷纷扬扬地落下。这种看似谦虚实则打击的言辞,比直接责骂更伤孩子的心,让他们觉得连享受快乐都是错误的。
其实,只需换一种表达方式就能改变孩子的未来。曾于超市遇到一位聪明的母亲,当收银员称赞她女儿懂事时,她笑着揽住孩子的肩膀说:“是啊,她最近学会了自我管理学习。”这简单的几句话让小姑娘的脊背挺得更直,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并不需要高深的言辞,只需为他们的优点留一盏聚光灯。
赞美也要掌握分寸。将“你真聪明”改为“你今天的解题思路很独特”,把“小天才”换成“你的坚持让我深感佩服”。这就像制作三明治一样,将建议夹在肯定之中:先称赞他们主动练琴半小时的行动,再提如果分段练习或许更加高效,最后轻轻他们的头发表示相信下次会更好。
假期聚会时,餐桌上不免有亲戚间的“比娃大战”。请记住,当听到亲戚调侃孩子“又考砸了”时,你可以淡然一笑并说:“孩子正在寻找自己的学习节奏。”这样的回答既保全了孩子的面子,又为他们筑起了一道保护墙。那些脱口而出的糗事可能会成为同学间的笑柄,而作为父母,我们应当成为孩子最坚实的后盾。
我近来习惯用便签记录下想吐槽的话语,晚上数数竟有十几条。这才意识到,我们随口说出的话语正在塑造着孩子的未来。从今开始,让我们将“我家孩子不行”的念头替换为“他正在成长”,你会发现,当为孩子的内心世界筑起一道栅栏时,里面的花朵将会更加自由地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