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五载的解释意思
在生活的漫长旅程中,世均所体验到的最悠长的幸福,似乎就藏在这个午后的回忆里。他与曼桢、叔惠首次远行,曼桢的毛线手套不慎遗失,虽然后来她略带娇嗔地发起了小抱怨,但世均依然怀着一颗细致的心,踏上了寻回之路。细心地在走过的小径上反复搜寻,最终在一棵树下找到了那失而复得的手套。现在的问题是,他握着这枚手套,陷入了如何归还的困惑中。因为不论从何种角度去解释,失而复得本身就是一种深情的表白。
在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深情厚意。一段好感很容易升华成喜欢,而喜欢又容易演变成热烈的恋情。每对恋人都有过如世均与曼桢般美好的时光,那时他们的恋爱是如此的纯真无暇。散步时,他们嫌路不够长;等待时,他们埋怨天黑得太早。时光总是匆匆流逝,而他们却总觉得相处的时光永远不够。即使被家人朋友的玩笑所猜测,他们的心中也充满了甜蜜。他们对生活的所有想象都是如此明媚与自然。
这是一个由张爱玲所描绘的温暖故事片段。在这个故事中,即使曼桢遭遇了姐夫的与,甚至生下了小孩,她也没有失去希望。同样,即使世均娶了并不深爱的石,多年后再次见到曼桢,那份深情依旧不变。这是因为他们的心从未走远。
在情人之间,分离只有两种原因:一种是自愿的疏远,另一种则是无奈的诀别。前者让爱情变得平淡无奇,而后者则让人怀念到心如刀割。曼桢被的那段描述尤为细致,或许这是因为张爱玲的感同身受。窗外的时间在流逝,而她内心的情感也在变化,对世均的思念如同燃烧的线香,缓缓地燃烧至灰飞烟灭。张爱玲的作品中,没有驾着七彩祥云的英雄救美,她更关注的是王子与公主婚后、娜拉出走后的真实生活。童话的往往是不道德的欺骗,而张爱玲笔下的人物都是真实的成年人。
以曼桢为例,她的名字就是由简单的字组合而成。即使生活中遭遇了各种剧变和痛苦,她依然能够继续工作和生活,并学会释然和原谅。这个伤口虽然看不见、不被人揭起,但最终还是会结痂愈合。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艰辛的人并不只有她一个。
世均的形象则显得有些让人无奈。他的懦弱和转念之间的犹豫常常导致事情没有绝对的结果。他总是过多地揣测他人的想法,轻易放弃,并轻易地给自己寻找安心的理由。如果他能稍微坚定一些,或许就能避免曼桢的悲剧。他的温和与懦弱也赋予了他独特的魅力。无论多大的打击和自卑,他都能保持小有波澜的平静。命运不会让他陷入谷底,变故只是降低了他的精彩度而已。对于他来说,电光火石的瞬间爱情只是锦上添花。他没有大悲大喜的必要,只愿生活平静如水。
《十八春》这部作品后来被多次翻拍成电影和电视剧,其中许鞍华执导的《半生缘》版本最为贴近原著。与她的其他作品相比,《半生缘》没有过多的野心,只是简单地讲述了一个故事。张爱玲在沉香屑中讲述的故事总是将笑泪融入角中,而自己则成为模糊的背景,冷眼旁观。
在表达爱情时,剧烈的表白和的逼近往往将人推向自尊的边缘。无论进退都难以自在,无法给自己一个过渡的空间。失去或从未得到过一个人的爱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面对心灵的破碎和收拾折损的情感。说到底,痛苦只是一个人的事。
张爱玲很早就看透了这一点,她不以爱的名义要求任何事物。她对曼桢的怜惜并不意味着对世均的责难。从她与胡兰成的感情经历中可以看出,她能够冷静客观地面对感情的变迁,即使心中仍有幽怨也依然骄傲地保持距离。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也总是这样聪明地看透并柔软地怀念着另一半有着幼稚的盼望和残酷的底线。
这就是张爱玲彼时的心境——即使失恋也还能保持希望不失望;但读她晚年的作品却常常感到像是一场灾难般的不痛快和不开心情感倾泻而出文字间越发肆无忌惮令人心情沉重这便是她天赋的另一面力透纸背轻易让人沉溺于她的情绪之中
如果从小就开始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