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打成语是什么成语
“乖”字的演进轨迹
“乖”字在文字的演进历程中,经历了一种独特的变迁,可谓用“物极必反”来描述恰如其分。从最初代表“违反、背离”的含义,到如今代表着“听话、伶俐”,这个字由贬义转为褒义,完成了从坏到好的华丽转身。那么,“乖”是如何实现这种转变的呢?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乖”字在造字之初,形象地描绘了两个羊角将“北(背)”字分隔的情景,象征着背离的状态。《说文解字》中其最初的字义为“戾也”,《贾子道术》解释道:“刚柔得适谓之和,反和为乖。”《广雅》也说:“背离之意。”自此,“乖”字便引申出古怪不和、奸猾无赖、谬误差错、忤逆不顺等含义,被总结在《玉篇》中为“戾也,异也。睽也,背也”,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带有贬义的字。
对于此字,学界存在不同看法。如王力先生认为“乖巧、机灵”是元明以后产生的新义;而《汉语大词典》则引用唐代诗人李廓的诗句,试图证明唐代时“乖”字已有此意。深入分析全诗语境,“乖童”实指“顽童”,“乖”在这里表示的是“顽皮、不老实”,并未跳出原义,只是对原义的进一步引申。
从《王力古汉语字典》的释义中,我们较难窥见“乖”字晚的产生过程。通过深入研究大量语料,我们发现明清时期,“乖”字出现了两义并存的情况。其“违反、背离”的旧义多用于书面或正式场合,而其“乖巧、机灵”的新义则在口语对话中频繁使用,由原始引申义再引申而来。
在古代文献中,“乖”字的用法颇为丰富。唐宋时期的文人墨客常使用“打乖”一词,意指机巧、耍滑头。如司马光在诗中写到“非闲处找乖客”,而《鹤林玉露》中也有“打乖”、“卖乖”、“乖滑”、“乖巧”等词汇的出现,为语言增添了斑斓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的口语中,“乖”字两义共用。原始引申义多用于文言向白话过渡的语境里,而晚则更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口语对话中。以《西游记》、《》等古典名著为例,其中的“乖”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既可表示“不驯服、顽皮”,也可表示“听话、机灵”。
“乖”字的新义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并最终成为现代汉语中代表“不闹、听话;伶俐、机警”的桥梁与纽带。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体现了文字的丰富内涵,也见证了文化的博大精深。
(原标题:“乖”字的演变之路)
来源:文化纵横杂志
作者:文心
编辑:u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