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想过会像是正常人一样


1. 知之与未知

深邃的智者,仿佛没有边界的存在,其心如虚空,难以捉摸。

《克里希那穆提传》的作者在书中透露,一次与克里希那的交谈结束后,他归家途中豁然开朗:

在多次对话中,克里希那从不谈论自己及经历,他的自我绝不会在任何行动中显露。不论与他多么熟悉,他始终像一位神秘的旅人。

这种感受颇具趣味,一位真正的智者,无法被确切地把握。如同,你尝试穿越风暴外围抵达中心探究究竟,却发现其中空无一物。

对于一位无所执着的智者,我们如何把握他呢?如同老子所言:“不可刻意亲近,不可刻意疏远,不可刻意追求利益,不可刻意招致伤害,既不抬高也不贬低。”

许多人在与智者相处时,常怀世俗之念:我待你极好,你也应将我视作特别的朋友。但实践时却发现,智者似乎并不领情。

智者的爱是无形的,或者说他的爱是普照众生乃至宇宙万物的。因此有人会感到失望:这算什么朋友,他对我的爱与其他人无异,难以接受!

然而问题在于,既然智者无执无著,心如虚空,那他又是如何如常人般倾听与行动呢?

2. 池塘与智慧的涟漪

阅读《克里希那穆提传》,有一段对话引人深思。书的作者渴望洞察克里希那的心灵秘密。

他理解克里希那的心应常处于“空”的状态,但与之对话时,又能清晰回答问题。如何解释这种空而又不失日常的状态呢?

克里希那以一个比喻作出解释:设想一个宁静的池塘,水面纯净无瑕,无任何人工污染和涟漪。突然有人投入石子,池塘便产生涟漪。这池塘象征着我们的心灵,石子则代表问题。克里希那说这就是他心智运作的方式。

换句话说,问题本身就是答案的起点,知与行是同时发生的,这也与“心学”的“即知即行、即行即知”相呼应。

但这不是无条件的。前提是我们的心智模式需焕然一新。若仍受旧有模式束缚,我们难免会“加入自己的意思”。

若池塘一开始便有涟漪,当石子投入时,产生的涟漪将变得杂乱无章。这些原有的涟漪代表着我们的记忆、观念和思想,它们常常使人心绪纷乱。

“自己的意思”如池塘中原有的涟漪般,会干扰新产生的涟漪,使新的涟漪也变得破碎或失真。

3. 寂静与神奇的存在

心智制造的能量皆有因缘和结果,就如克里希那所言,思想的运作虽看似自由意志,实则机械化。

有时克里希那直接说思想是一种物质化的运动。因此问题明了了:破碎的思想会阻碍我们发现真相。相反,当大脑处于寂静状态时,遇到合适的环境便能即时产生行动和答案。

克里希那说:“能量本可无限,但妄念总是先产生,遮蔽了寂静的本质。寂静是无限的,其中又包神奇的存在,寂静与神奇并不矛盾。”

重点在于:妄念总是抢先一步。这意味着当我们面对一个情境时,并不是立刻直观应对,而是先产生了妄念。这些妄念就如同池塘中原有的涟漪,干扰我们直接获得行动的答案。

因此克里希那与学生对话时强调:不要急于回答,要内观自己是否已用过去的记忆、观念、创伤去面对当下的问题。

当被问及内心的本质时,克里希那的回答意味深长。他说:“我从未问过自己‘克里希那’内心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我告诉你他的内心什么也没有,你能接受吗?你能理解一个完全空无一物的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