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英文简单介绍


“九华山的千寺盛景,宛如画卷嵌入云雾”,这句话中所描述的九华山的中心便是九华街。这座由清代玄烨皇帝御笔亲题的“九华圣境”的大门楼巍峨耸立于九华街口,不仅是九华山的售票处和接待中心,也是佛教协会的所在地,那牌子上醒目的字迹一看便知是赵朴初先生的墨宝。

九华街如同深山中的一座小城,建筑与民居相互交错,其间的宾馆、饭店、学校、医院、邮电局、文化馆、影剧院和友谊商店等设施一应俱全。最繁忙的莫过于沿街而建的简易店铺组成的商业街了。每天从早到晚,熙熙攘攘的人群络绎不绝。有些信客在此用膳,有些游客则在此购买九华山的土产如九华云雾茶、九华糖姜片等,赠予亲友。青春少年似乎对绘有九华风景的竹笔筒、纸折扇以及小巧精致的佛字纪念章、木制小葫芦等工艺品情有独钟,常常驻足欣赏,回味这段美好的时光。

在九华街的商铺中,不难发现许多采用徽商中的店坊合一的经营模式,生产与销售同步进行。一位店主坐在被小商品包围的窄小柜台中,熟练地运用粉笔在木制笔筒上绘制凤凰松图案,一气呵成,使千年古松栩栩如生。这不人联想到郑板桥的“成竹在胸”的故事,九华人描绘九华的景象,无需参照图样。

僧尼们鲜少光顾商店,偶尔遇见也只是匆匆而过,不作过多停留。但在早晨的市场上,却能看到他们选购蔬菜、豆腐等日常用品的身影,随后便挑着沉重的担子走向。

对于游人来说,九华街的美景令人流连忘返。街道的铺装别具一格,既有长条石板铺就的街道,上面还刻有精美的花纹图案;也有鹅卵石铺就的街道,排列组合显得十分精致。虽然地处深山,但街道却异常整洁,这得益于每天专人进行的打扫工作。就连路边的公共厕所也装饰得如同艺术品一般,琉璃挑檐、花纹漏窗,若非看到中英文的标识,你很难想象那竟是公厕。这充分体现了九华管理中强烈的意识,正如朋友所言:“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追求整体感”。

九华街的中心是化城寺前的广场,这里可容纳数。广场地面由同色的石板条石铺成,高出街巷数尺,上有娘娘塔和放生池。放生池实为半月形的莲花塘,传说塘中有游鱼和寿龟。广场四周环绕着各式店铺和房舍,置身于空旷的石板上,很难想象这里的中心景象。朋友说,到了庙会时再来观赏,届时人潮涌动,能够找到一寸立足之地便是万幸了,因为那时人们都会于此观看戏班子在此搭台演出的目连戏。我虽未亲历那热闹的场面,但能想象那空旷广场上已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的景象。

某日深夜因病需要就医,我手持手电筒在九华街寻找九华医院。一位刚从安庆大医院调回深山小医院的医师热情接待了我们。问及他为何选择回到这个小医院工作,他笑着说:“还是家乡好!家乡更需要我。”这句话朴实而真挚,让人感受到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