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宴家长不俗套的讲话
近日,我注意到了一则引人深思的网络视频,内容关于“江浙沪大的升学宴”。许多网友在评论区分享了他们的看法与体验。
有网友分享了自己在酒店时目睹的一场盛大宴会。在那场宴会上,一位身着高定裙的女生在舞台中心发言,四周家人的眼神中满溢着爱意,礼物堆成了小山。许多人在评论区里对这种江浙沪独生女的优渥生活表示羡慕。也有观点认为,若无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条件,就不应该生育。
确实,家境优渥、被父母宠爱的孩子无疑是幸运的。但现实中,大多数家庭无法给予孩子“予取予求”的生活。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家庭的孩子就无法获得幸福或有所成就。这几年,一个流行的概念叫做“童年富裕症”,指的是在物质生活优越的家庭中,孩子可能精神世界空虚,失去学习和生活的动力。“富裕”并不仅仅指经济条件好,有些家庭即使不那么富裕,也会尽力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
父母过度的满足并不一定能培养出健康、懂事、感恩的孩子。过度满足的孩子可能会变得懒散,缺乏探索和奋斗的动力。这种现象在教育中也有所体现。比如1925年的“饿鼠实验”所示,适度的“饥饿感”能激发出动物的内在潜能,让孩子更有动力去探索和学习。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最好的状态是对自己的目标保持“饥饿感”,这会让他们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总让孩子处于一种啥也不缺、全被满足的状态,他们就可能会习惯于伸手即得,内心去探索和奋斗的动力可能会打折扣。保持适度的“饥饿感”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那么,如何在育儿过程中把握这个度呢?在不必要的东西上,要让孩子学会等待和克制欲望。给孩子体验真实生活的机会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过度保护,只接触美好的事物,那么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就很容易陷入迷茫。父母应该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理解生活的真正内涵。
真正的富养并不是锦衣玉食,而是要赋予孩子两种能力:向内求索的韧性和向外生长的勇气。如教育家蒙台梭利所说:“永远别帮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你替孩子走他的路,可能会成为他爬不出的坑;而你留给他的“饥饿感”,反而能撑大他的格局。适度的“饿”,才是最高级的富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