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九寒天的古诗词


今日,迎来了我国传统节气——冬至。从冬至这天起,我国各地便正式步入了漫长的“数九寒天”。人们常说的“数九”,就是指从这一天开始,每九天作为一个“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在传统文化中,九被视为至阳之数,也是至大之数。九个九的累加代表着“最大不过”的数,而“九九”则象征着阳气达到顶峰。

在民间,流传着多种记录“九九”八十一天的习俗,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九九消寒”。这个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寒冷天气的感受,还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了动植物随天气冷暖的变化。《九九歌》便是这一习俗的代表之一。

《九九歌》的魅力。《九九歌》又称“九九消寒歌”,各地版本众多,北京地区的版本为:“冬至一过,寒气逼人,一九二九手不伸进袖中不可暖,三九四九冰上行走难,五九河岸垂柳依依,七九河开雁南归,枝头莺语花香,直至九九八十一耕牛满地耕。”此歌生动描绘了人们对寒冷天气的感受以及自然界的种种变化。

除了《九九歌》,还有“九九消寒图”这一形象反映暖长寒消的记录方式。消寒图分为文字、梅花、圆圈三种样式。文字式的消寒图一般由九个字联成一句,如“亭前垂柳待春归”。自冬至开始,每天填一笔,八十一天后便完成了从冬到春的过渡。梅花式的消寒图则是在一枝梅花上染色,每天染红一瓣花瓣,春天到来时梅花已全部染完。圆圈式的消寒图则更为简单,以画圆圈和铜钱为主,每天涂一钱,八十一钱涂完即代表春回大地。

“九体对联”也是消寒的一种方式。这种对联每联九个字,每个字都是九画。从冬至开始,每写(或描红填写)上下联字各一笔,直至全联写完时春天已至。这种对联也被称为“消寒迎春联”,体现了古人对春天的期盼。

随着时代的发展,“九九消寒”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如网友通过拼贴《九九红梅消寒图》来体验这一习俗;还有公众号将“九九消寒图”与冬至特色食物饺子结合在一起。

在网络上,众多网友已经开始筹备各种方式来体验这一传统文化习俗。有网友表示将过一个风雅的冬天,效仿古人“数九”。有的网友则对“九体对联”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创对联内容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创作。这些新的形式让这一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冬日的节日里,“数九”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的延续,更是一种对春天的期盼与向往。每一个“数九”的日子都蕴人们对春天到来的渴望和期盼。而无论是以何种形式进行“数九”,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