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审稿过程
在学术圈内流传着一种特别的话题,其影响甚至触及到了各个学科领域。现在让我们聚焦在一篇特别的“论文”上,该论文如果在奇葩榜单上排第二,绝对无人敢占第一。
一位名叫Dennis Upper的心理学家遭遇了严重的写作困境,进而产生了一个新奇的想法,为何不尝试撰写一篇论文,用这样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挣扎并试图作为心理治疗呢?他开始了一段特别的写作经历。
他的这篇名为《一例写作瓶颈的不成功自我治疗》的论文最终发表在了《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al Analysis》上。这不仅是学术界最简短的论文之一,而且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文章还附上了一位匿名审稿人的有趣评论:审稿人用柠檬水和X射线仔细研究了这份投稿,没有发现实验设计或写作有任何不足之处,并建议直接发表。审稿人还幽默地提到,这是他见过的最简洁的稿件,细节充分,其他研究人员完全可以进行重复性实验。
令人惊讶的是,Upper的这篇简短论文竟然得到了两位数的学术引用!比如,在2011年Cognitive Behaviour Therapy的四十周年号中,它在一篇纪念中被以标题形式致敬。更有趣的是,2014年的时候又出现了另一篇分析性文章。这系列研究似乎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学术现象。
在2014年国际顶级化学杂志《Nature Chemistry》网站上又出现了一篇“正文空白”的论文。这篇论文由著名科学家Alexandria·Goldberg与CJ Chemjobber投稿,文章内容详细公布了不含化学成分的产品名单。这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疑惑:难道一篇除了摘要、参考文献、致谢外空无一字的文章也能在影响因子高达25.3的杂志上发表?
然而这并非愚人节的玩笑。作者和《自然-化学》杂志的编辑正是通过这种幽默的方式对那些所谓的“不含化学成分的产品”进行了无奈的吐槽与嘲讽。他们通过这种特别的投稿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这两篇论文都以独特的方式在学术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们不仅展示了作者们的智慧和幽默感,也引发了人们对学术研究和写作方式的思考。它们以不同的方式传达了相同的信息:在学术界中,有时需要创新和突破常规的思考方式来寻找新的方向和启发。
这两篇论文为学术界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启示,让人们重新审视学术研究和写作的方式。这些特殊的案例展示了科学家的幽默细胞和他们对学术研究的独特见解。它们也提醒我们,在追求学术进步的过程中,创新和突破常规的思考方式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