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毕业歌原唱
当我翻开那本陈旧的中学,昔日的学工岁月便如老旧的电影般在我眼前缓缓展开。
早已失去了它的效力,当年因工作原因,我未能参加门的统一考试,错失了再次获得的机会。如今回想起来,不免有些讽刺的意味。时光倒流至六七十年代,工人们开始登上教育舞台,学校的经营管理现了工宣队的身影,而工宣队的队长更是担任了学校会的。
在我的母校长春市六十一中,与学校对应的工厂是长春市钟表厂。这里生产的白山牌挂钟和座钟,曾经装饰了无数家庭的生活。我记忆中第一次走进钟表厂,被分配到了调试的工序上。这里的工作环境整洁有序,周围的工人师傅们经验丰富,工作氛围轻松而愉快。我们学生在这里协助他们,耳濡目染地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
与调试工序相比,下一个工序的体验却是天壤之别。制作钟表外壳的工序需要与木材打交道。机器的轰鸣声中,木屑和刨花漫天飞舞。即使身着工作服、戴着工作帽和口罩,不久全身就会被锯末粉尘覆盖,甚至让人咳嗽不止。这种劳动强度和工作环境的巨大反差,让我们这些学生感到有些吃力。
每天,我们都需要自己准备午饭,很少去食堂,因为食堂的饭菜实在难以下咽。我记得只去过两次。在钟表厂里,有些因为次品被淘汰的装饰品却精美异常。出于对它们的喜爱,我们悄悄地将它们放在饭盒里带回家送给好友。虽然这种行为违反了工厂的规定,但当时我们却并不在意。
这些漂亮的装饰品承载着我们的纯真快乐。除了在工厂学工,学校的校办工厂也留下了我们劳动的身影。每年我们还会到农村去参加农业劳动,为庄稼的生长助力。那个时候,市内挖地道的现场也有我们挥洒汗水的身影。在频繁的劳动中,我们的学习时间被严重挤压,许多课本都没有学完。尽管学校颁发了,但在七十年代后期,这本却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
尽管这段学工经历让我的学习进程受阻,也成了无效的证明,但它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认识社会的大门。这段经历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我人生旅程中一段难以忘怀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