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读书笔记


教育洞见:追寻常识的智慧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曾言道:“教育难,难在回归常识。”这不仅仅是对教育者的提醒,更是对全社会教育观念的深刻反思。

华东师大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第二版)》的序言中强调,倡导教育常识的重要性,因为那些令人痛心的教育问题,往往与对常识的遗忘、违背和扭曲有关。他提倡以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找回和确立常识,理解并创新新的常识,这是当代教育的重大任务。

今天,我们特别推荐李政涛教授在《教育常识(第二版)》中精选的50个常识,以期让更多的教育常识回归到我们的视野中。

常识一:个体独特性与教育的起点

每个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特质,这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教育应该是尊重和培养每个人独特性的过程。

常识二:终身教育的人性基础

人总是未完成的,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和成长。这种持续性成长背后的人性基础,是“终身教育”的重要支柱。

常识三:主动性是发展的原动力

个体的主动性决定了其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丧失了主动性,就失去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

常识四:尊重儿童的生长节律

儿童生长有自身的节律,教育应尊重每个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避免一刀切的教育方式。

常识二十五:儿童内心的宇宙

当我们把孩子的内心视作一个宇宙时,意味着重新发现孩子的真实世界,重新认识教育者的使命。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理解、去引导。

常识二十六:儿童的与责任

儿童拥有创造自己世界的和能力,这是不可剥夺的责任。应当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创造力,为他们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常识二十七:学生是教育的目的

学生从目的变为手段和工具,是教育最大的异化。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到学生是教育的目的,所有教育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展开。

— 结尾 —

《教育常识》的回归,是对教育本质的追寻,也是对未来教育的期待。我们期待更多的教育者能够回归到教育常识,用常识去引导和教育下一代,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此文观点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和增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