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到底背哪个版本


《三字经》概览与深思

众所周知,《三字经》是我国传统儿童的启蒙教材之一,亦是古代经典中最为浅显易懂的读物之一。每当提及,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念出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等等。这些内容既朗朗上口,又富有深意。

其核心思想涵盖仁、义、诚、敬、孝等传统美德。在格式上,《三字经》每句三字一句,既通俗易懂,又顺口易记。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我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或许鲜为人知的是,《三字经》实际上存在两个版本。一为“人之初,性本善”,另一为“人之初,性本恶”。

关于“人之初,性本善”,其意明了:人自出生之际,本性即为善良。但因后天生长环境迥异,遂有善恶之分。而关于“人之初,性本恶”,其名如此,人自降生之时,天性即为偏向恶的一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多接触的是前者,其理念、认知深入人心。乍一接触后者,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对人的贬低,然而我并不以为然。相反,我认为这个说法颇具深意。它源自荀子的《性恶篇》:“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认为人生而具有好色、好声、好味、好利等特性,唯有经过,方能去恶从善。既然人性本恶,那么我们何不接受其本恶之性,顺应天意呢?

荀子将人性界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并将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即人的社会属性。这表明了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欲望与后天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

两篇文章虽各抒己见,但都合情合理。

对于“性本恶”的观点,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观看一部动画片《魁拔之殊途》。这部作品中的主角形象恰能体现出此理念。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并非任何形式的广告推荐。

话不多说,让我们继续深入思考和探讨这些传统智慧带给我们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