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提什么,佩奇什么


多年来,十二月的电影档期始终是影坛的重心。过去,贺岁档通常指的是在十二月最后一周左右掀起的一波观影狂潮。冯小刚凭借在贺岁档的杰出表现,稳固了他在电影市场的地位。从《甲方乙方》开始,再到《不见不散》、《没完没了》等作品,贺岁档的成熟也见证了电影市场的蓬展。

几乎每年,最重要的华语电影都会选择在十二月的最后一周上映,期望从圣诞节持续热映至元旦,进而拿下年度的票房大头。比如2017年的《芳华》和《妖猫传》,以及2016年的《长城》和《摆渡人》。这些影片的票房成绩都证明了这一档期的巨大潜力。

到了2018年,这一情况出现了显著的变化。12月21日仅有《天气预爆》和《武林怪兽》两部中等规模的华语电影挤进这个档期。其余多数是规模较小的影片。与此好莱坞大片如《蜘蛛侠:平行宇宙》和《海王》在24日、25日两天内占据了票房的主导地位。尤其是《海王》,单日就拿下3500万,创造了近年来较为低迷的票房表现。相较之下,往年的贺岁档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例如2017年的单日票房冠军为《芳华》,而2016年的单日冠军则是《摆渡人》。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即将到来的元旦档期,目前看来并无特别引人注目的影片。《云南虫谷》虽算是一个大IP,但档期却屡次更改定在了元旦。而像《地球最后的夜晚》这样的小众文艺片,虽然预售情况较好,但整体市场表现并不算火爆。《来电狂响》和《断片之险途夺宝》等影片也并未展现出大卖的趋势。

反观春节档,自几年前开始就展现出比贺岁档更强的吸金能力。春节期间,多部影片争相上映,吸引了大量观众。如2019年大年初一就有《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等第一梯队的影片上映。而其他如《神探蒲松龄》、《流浪地球》等也备受期待。还有针对不同观众的如《小猪佩奇过大年》、《廉政风云》、《熊出没·原始时代》等影片。

春节档的票房潜力日益凸显。与只能延续十天半个月的圣诞至元旦档期相比,春节档可以从一周延长至一个月。基本上春节期间上映的影片可以占据整个二月的市场。每部影片都希望在春节档期中分得一杯羹。于是,许多影片选择在2019年春节大年初一上映,目标直指30亿票房。

对于这一决策是否明智仍值得商榷。一方面,第一梯队的影片如《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新喜剧之王》都寄望于取得高票房,但问能否在2019年春节档创下100亿的总票房仍是一个问题。对于未能进入第一梯队的影片来说,如果不是对自己的作品非常有信心,或许更明智的选择是将上映时间提前至元旦档期,例如过去元旦档的《情圣》取得了6.58亿的票房,《前任3:再见前任》也在元旦上映后最终斩获了19亿的票房。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档期对票房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归根结底还是要依靠影片的质量与观众形成共鸣。《战狼2》就是一个例证,它在7月上映仍能斩获56亿的票房佳绩。若一窝蜂地涌入春节档而忽视了如圣诞和元旦这样的好档期,则可能让像《海王》这样的好莱坞大片在已经上映一段时间后仍能再创佳绩。或许是因为压力过大或野心过大,所有人都选择将宝押在春节档期上。那么就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2019年春节将会有几部影片破30亿的票房大关吧。

□由江影评人撰写

新京报编辑吴龙珍 校对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