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奋好学是什么意思


对于80年代出生的一代,儿时常常听到父母嘱咐:“要勤奋学习,要努力,要认真。”对于如何做到这些,父母们往往没有详细解释。如今,你已身为父母,面对孩子时,这样的是否依旧让你感到有些迷茫?其实,关于学习的努力程度、认真程度,并非一概而论。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认识到一个事实:是否存在学习上的天才?毫无疑问,确实有,但并不多见。孩子一出生就拥有像爱因斯坦或韦神那样的天赋的概率,可能比中得头奖还要低。那么,那些被人们称为学神、学霸的人是如何炼成的呢?我的孩子有没有可能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呢?

答案是肯定的。这其中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方法,那就是“刻意练习”。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所学的知识,直至形成肌肉记忆,这是大多数孩子成为学霸的“捷径”。

刻意练习这一概念是在1993年由瑞典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的。它强调了以提升某领域水平为目的的、有针对性的训练。这和简单的重复是不一样的,刻意练习是有明确目的的。

比如说,如果让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反复做10以内的加减法,即使做上一万次,也是无效的勤奋,因为他已经掌握了这些知识。这就是所谓的“舒适区”效应。相反,如果给孩子一些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奥数题,他可能会感到十分挫败,这就是所谓的“恐慌区”。

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既能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又能让他掌握新知识的区域呢?答案是“学习区”。在这个区域里,孩子会反复练习85%已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同时学习15%的新知识。这样既不会让孩子感到无聊,也不会让他感到恐慌。

简单来说,刻意练习就是一个反复巩固已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如通过考试和作业来巩固知识,试错以修正认知上的错误),在此基础上学习适度的新知识,再通过更多的练习来巩固。如此反复,逐渐形成肌肉记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有效地实施这一过程?如何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帮助孩子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如何高效整理错题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文章或视频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更多关于如何实施刻意练习、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