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礼仪起源有哪两种说法?
礼仪的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大约在夏朝之前(公元前21世纪之前)。在原始社会的中晚期,礼仪的萌芽开始显现,这期间,礼仪显得较为简单而,尚未带有色彩。关于礼仪的起源,流传着多种说法:
一、天神生礼说:此说源于人类对图腾崇拜时期的认知,视之为对原始礼仪的一种理解。《左转》中有言:“礼以顺天,乃是天道之体现。”
二、天地人统一体现说:此观点认为天地与人间既有相互制约又相互统一的关系,更有着于人类之上的性。这种观念将礼仪融入了人际关系之中。
三、人性与礼说:儒家学派所持的见解。孔子以仁来解释礼的内涵。他认为,礼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总原则,而仁则是礼的心理基础。克制自我以爱人即是为仁,而用仁爱之心恰当地处理人际关系便为礼。
四、人性与环境矛盾产物说:孔子提出了“克己复礼”的观点。他认为,克己是解决人性与环境矛盾的有效途径。圣贤制定礼仪,用以节制过度的欲望。
五、理与俗说:此观点认为礼是制定出符合人类生存发展必然性和道理的行为规范。荀子曾言:“礼以顺应民心为本……顺应民心的都是礼。”此说从理与俗的角度阐释了礼的起源。
总结起来:
其一,从理论角度看,礼的产生是为了协调人类的主客观矛盾。它既是为了维护自然的“秩序”,也是为了寻求人类欲望与实现欲望的条件之间的动态平衡,即通过“止欲制乱”来制定礼仪。
其二,从具体形式上看,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活动。现代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研究表明,礼仪源于人类对天地和祖先的。从“禮”字的构造中可以理解到,禮的本意是敬奉神明。礼仪是人们为了祭祀天地神明、祈求风调雨顺、祖先显灵以及降福免灾而举行的一项敬神拜祖的仪式。
如上所述,“礼”先于“仪”,有了“礼”这个道德规范,才有了“仪”这种表现形式。礼仪随着部落群居的形成和制度的变化而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而逐渐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