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重阳节喝什么酒


重阳,是大地上深具意义的传统节日。依据《易经》所述,“九”为阳数,当“九九”两阳数相重叠时,即称之为“重阳”。由于这一日与月的数相加也均含“九”,因此又被唤作“重九”。如今的社会发展中,这一节日被赋予了新的称呼——老人节,尊老敬老的传统更加凸显。

重阳节的起源是怎样的呢?

重阳节源于古时人们对天象的崇拜。在古代,人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十八宿”。其中,东方的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构成了一幅龙形图案。在季秋时分,人们为欢送即将退隐的“大火”星举行了庄重的祭仪。

《吕氏春秋》中的《季秋纪》记载了古人在九月丰收时祭飨天帝、祭祖的习俗。实际上,古代祭祀“大火”的仪式便是重阳节的雏形,时间恰在秋季的末端。

为了答谢祖先和神灵的庇佑,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各种祭祖的仪式。这不仅是为了感恩祖先的庇护,更是希望神灵能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这一习俗流传至今,汉代时重阳的习俗日渐丰富,至唐代更是被正式定为节日。

那么,重阳节有哪些习俗呢?

重阳节的习俗繁多,如登高望远、放风筝、祭祖以及饮宴祈寿等。其中最为重要的习俗莫过于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了。老话说:“重阳糕菊花酒,吃了人长久。”那么这两项习俗背后又有什么含义呢?

1、 重阳糕

重阳糕是重阳节必备的糕点。其名称多样,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等。其制作方法灵活多变,但讲究的是做成九层宝塔状,塔顶还常常塑成两只小羊的形状,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按照农村的习惯,人们在吃重阳糕时会在其上插一面小红纸旗(代表茱萸),并点燃蜡烛灯。这既象征着“点灯”、“吃糕”,也代表着“登高”之意。如今的重阳糕已经演变为各种美味的糕点,在重阳节这一天食用即可称为重阳糕。吃重阳糕寓意着步步高升,愿老人健康长寿、长长久久。

2、 喝菊花酒

菊花酒是重阳节另一个重要的习俗。农历九月也被称为“菊月”,饮菊花酒是古代民间流行的一种风俗。因为“九九”与“久久”谐音,同时也与“酒”同音,因此有了九九重阳喝菊花酒的说法。据《西京杂记》记载,菊花酒是在菊花盛开时采集茎叶,与黍米混合酿造而成,待来年九月九日成熟后饮用。传说喝了这种菊花酒可以延年益寿。书中也提到,在重阳节这天佩戴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可以带来好运、消灾免祸。喝菊花酒寄托了人们希望福寿安康、健康长久的美好愿望。

九月初九的重阳节,让我们记得品尝一点重阳糕,愿事业能步步高升;同时在这一天也要品尝一口菊花酒,愿家中的老人健康长寿、生活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