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用耙子摊煎饼手法
接令郎放学返家途中,路边小贩正卖着色香味俱佳的菜煎饼。令郎甚是喜爱,看着他津津有味地捧着煎饼,我不由得回想起了儿时母亲摊制的煎饼情景。
儿时的记忆如同一部黑白电影,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煎饼是我们的主食。那时候大白的馒头鲜少能品尝到,所以家家户户都会摊制煎饼。八十年代的餐桌上,大多是地瓜干、窝窝头或是玉米饼子。窝窝头虽不像烤地瓜那样美味,但凉了之后却硬得让人难以咬动。而玉米糊烙成的煎饼,则是粗粮细做的佳品,易于储存且食用方便,成为山东农村家庭的优选。
摊制煎饼的主材料是玉米。第一步便是磨制“糊子”,即用玉米磨成的粘稠物。将“糊子”发酵后,通常静置半天或一天后便可开始摊制煎饼。若发酵不当,摊出的煎饼口感要么呆滞,要么酸涩。
发酵完成后,开始上鏊烙制。鏊子是摊煎饼的专用工具,呈圆形,中间略凸,三足鼎立,通常在地面上挖一小坑放置鏊子。烙制煎饼需用文火,麦秸秆是最佳的柴火选择。摊煎饼的过程需要两人配合默契,一人负责烧火,一人负责摊制。火候的掌握至关重要,火小了鏊子冷,煎饼粘在鏊子上难以揭下;火大了鏊子热,煎饼容易糊掉。
摊制前需先加热鏊子,然后涂抹适量豆油。用特制的擦油工具均匀地涂抹在鏊子面上,防止玉米糊子粘在鏊子上。待温度适宜时,将少量煎饼糊倒在鏊子,用煎饼耙子均匀地摊开。这一系列动作在我娘的熟练操作下显得游刃有余。
一天的劳作下来,我娘常常手酸腿麻,甚至站不起来。鏊子下的烟熏火燎让她常常泪眼汪汪。尽管如此,她仍坚持着这份家业。在三伏天的炙热中,她依然坚守在鏊子旁,那份坚持与付出让我深感敬佩。
休息的间隙,娘会巧妙地将馅料均匀地铺在煎饼上,经过多次翻烙,一道菜煎饼便诞生了。那种美味对我来说是无可比拟的,让我感到无比满足。
摊好的煎饼会被整齐地叠放在圆形的簸箩中,存放在阴凉处以便随时取用。孩子们放学回家后常常饿得早,于是我们便用猪大油、盐、葱末等调料与煎饼搭配,冲上开水享用。
娘还会制作酥脆的煎饼。在所有煎饼摊完后,她会选取部分煎饼折成长条状,再放在鏊子上烙至两面金黄酥脆。这种酥煎饼咬一口下去嘎嘣脆,香甜可口。
吃着母亲摊制的煎饼长大的我,对煎饼怀有特殊的情感与回忆。那是一种深深的情怀与记忆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