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简介10字左右


国学精髓,汇聚千年智慧;曲径通幽,探寻不一样的文化。

一曲古风诗人李白的《江畔独步寻花》,引出了今天我们要讲述的国学成语故事的主角——屈原。

屈原,姓芈,名平,字原,楚国人士。他生于战国末年,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作为楚武王的后代,他被《史记》记载为“楚之同姓”。

屈原学识渊博,对于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他擅长辞令,是外交事务的得力助手。曾一度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地位尊贵且备受信任。他参与政事讨论,制定政令;对外接待各国使节,处理外交事务,是怀王的得力助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必遭非议。中有一上官大夫,因嫉妒屈原的才能而他。一次,怀王命令屈原制定,上官大夫趁机向屈原索要“学习”草稿,但被屈原拒绝。这就是所谓的“宁得君子,不得小人”。

小人的可怕之处在于他们无法成就大事,但却能坏事。上官大夫对怀王诬陷屈原,称其炫耀。怀王听信谗言,疏远了屈原,降其为三闾大夫。更甚者,怀王的宠妃郑袖也利用其宠爱,唆使怀王对一名魏国做出不智之举。

当屈原深感怀王听信失灵、群小环绕、国政日非时,他写出了千古名篇《离骚》。这部作品使文学作品首次具有美学价值,为屈原赢得了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家之称。怀王却将此视为“怨望”之语。

由于缺少贤臣辅佐,楚国被张仪等人的“大忽悠”所欺骗,转而与秦国交好,结果被骗得底朝天。怀王愤怒之下起兵攻打秦国,结果大败而归。楚军损失惨重,主帅被俘。秦军乘胜追击,攻占汉中部分地区。楚国陷入困境。

第二年,秦国提出以土地换和平的条件。怀王在郑袖的蛊惑下再次被张仪欺骗。而此时身为外交家的屈原已经察觉到秦国的不怀好意,却无力回天。

此后,秦国以联姻为名邀请怀王访问。面对这一“资深外交家”的劝谏,怀王却因轻信小儿之言而赴秦国之约,最终命丧异国。

国学经典欣赏:

屈原被罢黜后,秦国欲攻齐国。齐楚两国曾结为盟友,令秦惠王深感忧虑。于是他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以厚礼楚国使者,向楚国表示秦国与齐国不和的意图。楚怀王贪图土地而轻信张仪之言,与齐国断交并出使秦国接受土地。然而张仪却以六里之地欺诈楚国使者。楚使愤怒而归告怀王时已晚矣。怀王大怒之下再次发兵攻秦结果大败而归楚军损失八万余人主帅被俘汉中之地也被秦国夺取。此后楚国陷入了多事之秋受到诸侯国的联合攻击大将唐眛阵亡……

以上故事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特此说明。(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武宗义;插图:山东泰安书画名家 娄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