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中途放弃的成语


古代华夏史中,燕国与齐国之间存在着深重的恩怨。燕昭王继位后,以振兴为己任,广揽天下英才,决心为燕国复仇齐国。他尊崇乐毅为上将军,统领燕、赵、韩、魏、秦五国的联军,雄心壮志地举兵齐国。

乐毅为当时享有盛名的军事战略家,对兵法了如指掌,用兵如神。他率领的联军,接连攻下齐国七十余座城池,仅剩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池尚未攻克。齐国岌岌可危,燕国上下欢声雷动,燕昭王对乐毅的信赖也达到了顶峰。

命运的往往出人意料。就在燕昭王却突然病逝,其子燕惠王继位。燕惠王与乐毅素来不和,且对这场战争心存疑虑。他听信谗言,怀疑乐毅久攻不下莒城和即墨是故意拖延时间,企图自立为王。于是,燕惠王果断下令撤换乐毅,改派骑劫担任主将。

接到撤职命令的乐毅,心情黯然。他深知燕惠王已不再信任自己,担心返回燕遭遇不测。他选择辞去,投奔赵国。而骑劫接任后,改变了乐毅稳扎稳打的战术,急功近利,结果被齐国的名将田单以火牛之阵大败,燕军损失惨重。齐国趁机收复失地,燕国的伐齐大业功亏一篑。

燕惠王在悔之晚矣的时刻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乐毅已在赵国受到重用,成为一代名将。而燕国因“半途而废”错失了灭齐的良机,终究未能实现燕昭王的宏大抱负。

这段历史被后人引申为成语“半途而废”,用以形容做事不能坚持到底,中途放弃,致使前功尽弃。乐毅伐齐的故事,不仅是对这一成语的生动演绎,也给了后人深刻的启示:信任与坚持是成就大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