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没有安全感的词


心理压抑之症源于情志不畅,气机郁结,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状。

其主要表现有心情压抑,情绪不稳,常常感到烦躁不安,以及胁助部位的胀痛。患者容易,且常伴有哭泣的倾向,咽喉处也常有如异物梗阻之感,同时失眠等症状也时常出现。这些症状错综复杂,相互交织。

“郁”,即为阻滞不畅之意。《丹溪心法.六郁》中指出:“当气血和谐时,万种疾病无从生起;一旦情志受阻,各种疾病便随之而生。”情志的改变是心理压抑之症的主要诱因。气机不畅,若日积月累不能痊愈,将由气及血,变化多端。因此有了六郁之说,包括气郁、血郁、痰郁、湿郁、热郁、食郁。其中,气郁为首,会引发其他病证。

对于此症的治疗,总的原则是舒通气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提到“木郁达之”,以及《证治汇补.郁证》所述:“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意在指出气的流通对于治疗郁证的重要性。

心理压抑之症的发生,大多是由于郁怒、思虑、悲哀、忧愁等情志伤害所致。这些情绪会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常,脏腑气血失调。初期病因为气夹痰、积、热者多为实证,而长期病因为气及血,由实转虚,久郁伤神,可导致心脾俱亏,旺而成为虚证。

除了采用辨证物治疗外,精神的调护和治疗在心理压抑之症的治疗中也非常重要。《临证指南医案.郁证.华岫云按》中提到:“治疗郁证全在于患者能够转移情绪,改变心态。”

人的情绪七情六欲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变化之中。当情绪偶有失控时,及时调整,保持平衡,是人的正常状态。

在治疗心理压抑之症时,解开心结尤为重要。一旦心结打开,郁气便容易消除。心理压抑的患者往往多愁善感,单纯善良,但缺乏安全感,容易受到伤害。医者面对此类患者时,需怀有同情之心,倾听其诉说,以柔和的态度和语言来安抚他们。

我们应该积极调动和发掘患者内心的潜能和活力,帮助他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稳定的心理状态。正如一句古语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在生活里,我们要经常培养浩然之气,调护好自己的精神情志,这样才能在面对压力时驾驭好自己的情志变化,保持乐观自信,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