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最经典的故事


记者 荀超

方言,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活”,近年来在文学、电影、电视作品中焕发出奇异的魅力。在热门电影《哪吒2》中,四川方言的运用成功地塑造了角色,并带来了喜剧效果。那么,方言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四川方言又有着怎样的独特之处呢?

2月9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了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巴蜀方言与文献研究中心汪启明,以及《哪吒2》的配音导演陈浩。

汪启明教授(摄影:陈羽啸)

在电影中,操着一口“川普”的太乙真人成为了喜剧效果的担当,配音演员张珈铭用地道的四川话把太乙真人的幽默、慵懒、散漫全都展现出来。观众在听到“你打我撒”、“两个胎神”等方言词汇时,无不忍俊不禁。

四川方言的魅力何在?在全国范围内,不同的地域有着各自独特的方言。但在某些地方,因为方言的不同,甚至会出现无法正常交流的情况。而四川方言在全国的认同度普遍较高。这是因为四川话自带幽默、喜剧感吗?

汪启明教授长期致力于汉语文献方言学研究,他表示,四川方言非常幽默、诙谐,这在古代文献中都是有记载的。四川方言属于西南官话,使用人口多,影响大,在外地的可懂度也比较高。只要说话速度不太快,外地人基本上能听懂。

汪教授进一步解释说,方言不仅是个人情感记忆与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还是家族记忆、乡土记忆的传承。随着时代、社会、科技等语言外在环境的变化,一些方言会消失,但方言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不仅如此,无论是古蜀语还是现在的四川方言,都是学界研究的重要对象。汪启明教授的著作《中上古蜀语考论》中详细界定了“蜀语”“蜀方言”与“四川方言”的区别。他表示,虽然今日所讲的“四川方言”不完全等同于古蜀语,但有些古蜀语的词汇仍然流传至今。

例如,《先秦两汉齐语研究》中提及的“白雨”,这个词在中上古时期的蜀语中就有记载。这个词语指的是暴雨或雷雨,即使在今天的四川绵阳一带仍然被广泛使用。“老子”这个词汇也在四川方言中经常被使用,其实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至少在四川地区已经使用了1000多年。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研究方言,汪启明主持的社科重大项目“方志中方言资料的整理、辑录及数字化工程”正在进行中。这个工程将对古今地方志所载的汉语方言进行全面辑录和整理。预计将在2025年完成结项验收。这个工程还将建立一个大型动态电子数据库,对所有公众开放。这个数据库将包含从古至今的方志方言资料,具备逐词查询和多方面检索功能。以词汇为例,该数据库将搜集各地方言词汇约150万条。

《哪吒2》的配音导演陈浩也表示,在配音过程中,他们注重以普通人的视角作为切入点,运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来塑造角色。这样能够让观众在看到角色时产生共鸣。

方言作为地方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独特的魅力,还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传承与创新的桥梁。通过保护和研究方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方文化、历史和社会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