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断南飞雁打日常用语
“这个菜叫什么名字啊?”“这叫汗菜。”“汗菜是不是怕热,很爱流汗啊?”这个对话并非虚构,而是生活中的真实经历。
过去,在单位的食堂或是菜市场,我们常看到“汗菜”这个名字,偶尔也会写作“苋菜”,但读起来却像“现菜”。马齿苋的“苋”在武汉话里也读作hàn。实际上,现代汉语中“苋”字读xiàn,但在武汉方言里却读作“汗”,这其中有何缘由呢?
古音中,“苋”字是读hàn的。这还要从满人入关后学汉语说起,当时他们发音不准,有些字的音变导致了许多字的发音出现了变化,其中包括原声母是h的字变成x。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不标准的发音方式逐渐在社会中流行开来。
现在,这些古音已经被新的音节所取代,这是可以接受的。同样地,我们在方言里保留这些古音,或是了解、掌握它们的本字,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与推广普通话并不矛盾。这只是在某种程度上返璞,增加一点认知和学问。
在南方地区,包括武汉方言里,有许多x声母发h音的字。例如,“陷”字,古音hàn,现在读作xiàn。但在这个地区的人们读作hàn音,比如“车子陷到泥巴地里去了”,这样的读法听起来颇具地方特色。
武汉地区的方言用字因为地域的流动性并不统一,这也造成了没有统一的“标准”武汉话。从听习惯了前辈和同辈们的口音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结论:在横从沿河沿江一带到中山大道,纵从六渡桥到车站路这个区域里的居民说的汉腔是最为“正宗”“标准”的。
从性别和年龄上看,中年女性说的汉腔往往比男性好听。任何一位原汁原味的武汉大妈说出的汉话,都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味。而年轻时的何祚欢老师的口音,堪称地道的武汉口音。
在公众人物中,新一代武的武汉话与原味武汉话有所差异,男性的表达有时显得“闹人”,而目前还未出现女性汉话主持人。
除了以上提到的字词,还有很多古音字在现代武汉方言中得以保留。比如咸、闲、虾等字,古音与现代音有所不同,但在某些地区仍忠实保留了古音的读法。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可笑,而是因为他们有序地传承着文化,没有断代。
在诗文中,“苋”字的韵脚也反映了古音与现代音的差异。“苋”等字的方言古音与现代汉语读音之间的转换关系也说明了nɡ(ɑn)和y之间有对应关系。
方言的魅力在于其多样性和独特性。每个地方的方言都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我们应该尊重并爱护方言,不要随意乱写方言字或把汉话说成“汉普”。只有完整地交给后人,才是我们对历史文化遗产应有的态度。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花楼街交通路 —— 这句话背后蕴藏的故事和情感,也许比它表面的文字要丰富得多。在追求现代文明的不要忘记我们的文化根源和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