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当代意义


《义务教育新航标》

今年四月份,发布了名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文件,此文件成为新时代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指导方针,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

知识架构的建构新视角。文件所倡导的知识结构化,其背后的驱动力在于人类大脑的认知规律。人类拥有两种认知模式,一种是自下而上的分析式认知,即将事物拆解为基本概念;另一种则是自上而下的模块化认知,基于先验知识和经验进行认知。特别在美育领域,知识结构化不仅符合人的认知特点和语言习惯,还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与智育侧重于线性逻辑思维不同,美育更注重网状的形象思维和想象思维,这使其在知识结构化方面具有独特地位。教师可利用分类维度和关系维度进行教学设计,如一维分类构建树状图、二维分类构建二维矩阵,以及构建概念图、知识图谱等,帮助学生更高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学生参与的深度转变。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活动的多样化,倡导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而是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美育在培养学生能动性方面具有层次性和阶梯性,关注学生的精神面貌、情感变化等,为其提供参与话剧、音乐剧等美育活动的机会,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心态,进而影响其精神追求和人生目标。

主题教学的实施策略。主题教学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其价值在于培养多元智能、促进个性发展和提升创新能力。更重要的是,主题教学有助于塑造人脑的“默认网络”,提高大脑的隐性功能,减少显性认知的工作量。美育与主题教学的结合,使得教学主题成为个体学习和生活图景中的“关键词”,从而构建人脑各具特色的“默认网络”。

课堂教学的综合艺术。课堂教学的核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在于思想的传播、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影响。学生对于思想、文化和精神的掌握和内化,既来自智育的“识记”和“推理”,也离不开美育的“身体融入”和“情感驱动”。美育通过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思维与文化、思想、精神相融合,实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达到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