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部剪力法计算步骤


作用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条件

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作用的计算方法对于确保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作用计算方法包括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及时程分析法。

《抗规》5.1.2条和《高规》4.3.4条款并列出了各种计算方法的适用条件,以便设计者在概念题中能够快速查阅。

《抗规》与《高规》对比解读

《抗规》与《高规》在表述上略有差异,但目的都是为了提供准确的作用计算方法。

1. 《抗规》5.1.2条详细列出了各计算方法的适用情况,包括质量沿竖向分布不均匀的结构,平面投影尺度很大的空间结构等。而《高规》4.3.4条款则针对高层建筑结构,特别提到了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情况。

2. 对于底部剪力法,它是考试中的高频考点,主要应用于混凝土和砌体结构中。此方法根据反应谱,通过工程结构的第一周期和等效单质点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求得底部总剪力,然后按照一定法则进行分配。

3.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当前普遍采用的计算方法,它借助电算求解,能够较准确地计算水平作用。此方法适用于那些不适合使用底部剪力法的结构。

4. 时程分析法包括弹性时程分析法和弹塑性时程分析法,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有效手段,可以作为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补充。

特殊结构的考虑

对于突出屋面的小建筑,如女儿墙、烟囱等,由于侧向刚度突变,在作用下会产生所谓的“鞭梢效应”,需乘以增大系数进行计算。

对于顶层带有空旷大房间或轻钢结构的房屋,不应视为突出屋面的小建筑,其作用计算应采用其他适当的方法。

复习方法建议

为更好地掌握这些计算方法,建议采用考点归类归纳复习法。通过同一考点相关条文归类讲解、总结归纳及相应的题目练习,可以达到条文综合运用的目的。

准确掌握作用的计算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对于确保建筑结构在等自然灾害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