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牛是什么意思


我深有体会,孩子的世界需要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理解与关爱。他们的话语,他们的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文:果妈的感悟」

耳边常传来果外婆的絮叨,描述果儿越来越调皮。比如叫他洗脸,他就像小猴子一样满屋子跑,刚碰到毛巾就喊疼,还拼命挠脸;

到了晚上,哄他入睡更是一场“战斗”。他满床翻滚,“胡言乱语”,玩“躲猫猫”,折腾好久才沉沉睡去。

我也常听到其他年轻妈妈的诉说,孩子长大了,似乎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了,总是和我对着干。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洗脸?是因为毛巾不够柔软吗?为何孩子不肯安睡?是因为玩耍过度导致兴奋吗?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开始有自己的主见。我们是否也应该尊重他们的意见呢?

不谈孩子行为背后的具体原因,我想说的是,想要孩子听话,我们首先得学会“听话”。

这几天早晨都是我负责给果儿洗脸。果儿一看到我端着脸盆,就会用小手使劲推我,往后直退。

以下是果果与我之间的对话——

果果: “妈妈洗脸,妈妈洗脸。”我回应:“对啊,妈妈要洗脸的。”

(我洗了脸后,把脸凑过去让他“检查”。)

果妈: “你看,妈妈洗得干净吗?” 果果点点头说干净。

接下来是更加日常的互动……

(通过这些日常的互动,我逐渐领悟到了一些育儿的道理——大人也需要“学会听话”,应该懂得如何更好地与孩子沟通。)

“有条件地听从孩子”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纵容。我们的大方向是希望孩子听话、乖乖的。但在要求孩子之前,我们可以先尝试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比如,当果果再次让我洗脸时,我选择了再洗一次脸。这样,当他看到我听从他的安排时,他的抵触心理就会稍稍降低,更愿意让我接近他、检查他的脸。

原来,孩子还是爱干净、爱漂亮的。当我们用温柔的话语、礼貌的夸赞来回应他们时,他们往往会变得更加听话。

大人懂得“有条件地听从孩子”,是理解孩子感受的表现,也是接近孩子、让孩子接纳自己的第一步。

“真正做到‘倾听孩子’”意味着全神贯注地听孩子说话,用“哦、嗯、是这样啊……”之类的话来回应他们的感受。

有时,孩子的话外音可能是:“我想和你一起玩。”如果这时我们被其他事情分心,没有理会孩子,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哭闹。所以我们要学会解读孩子的真正意图。

举例来说——

有时果果会叫我“香妈妈、甜妈妈”来引起我的注意。这时我就会明白他想让我陪他玩,于是我就会放下手头的事去陪他。

孩子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探索。他们的言行举止背后都隐藏着他们的情感和需求。

我们作为大人,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理解。不要用强硬的手段让孩子依附于自己的想法和指令。相反,我们应该学会“听话”,听懂孩子的话外音。

我们的目标不是孩子或让孩子怕我们。而是要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引导者。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展现出自信、阳光的一面并静下心来听我们的声音。

以上只是我对育儿的一点浅见,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