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凤阳花鼓介绍
凤阳花鼓,作为淮河花鼓艺术的杰出代表,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在淮河花鼓的大家族中,花鼓灯以其绚丽多彩、欢快跳跃的歌舞形式广受赞誉。而凤阳花鼓,作为凤阳三花(包括凤阳花鼓、花鼓灯、凤阳花鼓戏)中的一环,因传唱《凤阳歌》而誉满天下,成为大江南北家喻户晓的艺术形式。
凤阳花鼓主要流行于以燃灯寺为中心的凤阳县一带,其歌舞艺术以当地民间小调为基础,辅以花鼓小锣的叙事诗。相较之下,花鼓灯则流行于淮河流域的怀远县、蚌埠凤台县、淮南市、颍上县等二十多个县市,其特色在于舞蹈与歌唱的完美结合,并伴有锡鼓演奏及情节简明的小戏。尽管两者都是淮河文化的瑰宝,但在表现形式上,凤阳花鼓与花鼓灯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随着时光的推移,凤阳花鼓的形式不断演变。清中期以后,舞蹈元素逐渐减少,留下来的主要是唱曲部分,包括“做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做唱”多在街头巷尾演唱叙事类歌曲,表达、诉苦等情感;“唱门头”则是沿门乞讨时所唱的短歌,多含祝福之词,有时伴有简单肢体动作。
在演唱方面,凤阳花鼓的《凤阳歌》脍炙人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歌词中流露出的是对故乡的深情与对历史的反思。凤阳花鼓的表演形式也随着时代变迁而有所调整,如今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表演,表演者多为女性,形式多样。
从历史记载来看,尽管花鼓灯与凤阳花鼓曾同属临淮或凤阳府,但关于花鼓灯用于乞讨的描述在旧文献中并不多见。相反,逃荒卖艺乞讨却是凤阳花鼓的一大特色。据传,为了方便外出乞讨,凤阳花鼓将原本的腰鼓改为小手鼓。
对历史文化景观的追溯显示,凤阳花鼓与明清时期的行乞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这一地方艺术形式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起源,还承载了集体记忆与情感。它不仅仅是一种乞讨的艺术,更是对自然、土地和生活的深刻反映。
凤阳花鼓是淮河流域精神生活方式的体现,是农耕社会文化形态和审美趣味的写照。其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虽有几分“鄙俗”和“土气”,却也反映了生活在淮河流域的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并欣赏这样的民间艺术。
蚌埠所在的淮河流域是南北文化的交汇之地,其文化特性呈南北交融之势。这里的人们求全责备、事无巨细,对每一件事都力求完美。“走千走万,不如淮河”这一旧时民谚,正是对淮河地区文化综合特性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