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由勤俭破由奢作者
众所周知,的传统美德中,勤勉与节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古文经典《尚书》有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句话说明了无论是治理还是管理家庭,都应秉持勤劳与节俭的原则。而“克勤克俭”这一成语,正是源于此。
在《周易》中,也提到“君子以俭德辟难”,强调了君子应通过节俭的德行来避免困难。
《左传》同样告诫人们:“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即节俭是美德的体现,而奢侈则是恶的根源。
古人早已明白这个道理,如今社会也在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新风尚。杜绝餐饮浪费已经成为当下的新时尚。
唐代李绅的《悯农》诗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广为人知,它传达了农民辛勤耕作的艰辛和粮食的珍贵。
李商隐在《咏史》中写道:“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表明了历史上的与家庭兴衰都与勤俭和奢侈密切相关。
韦庄在《秦妇吟》中描述了黄巢军攻入长安的情景,同时也展现了他在生活中的节俭习惯。他的生活虽然坎坷,但他始终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
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强调了节俭的重要性,他认为从节俭到奢侈容易,而从奢侈回到节俭则难。他特意撰写了《训俭示康》家训,教育后代继承发扬俭朴家风。
苏轼的诗句中描述了朋友聚餐后打包剩菜的场景,展现了他在生活中注重节俭的态度。
朱熹的《麦饭诗》也反映了节俭度日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行为示范,崇尚俭朴的家风。
现代社会虽然物质丰富,但勤俭质朴的生活美德仍然是我们应该传承的优良传统。无论是还是个人,都应珍惜资源,杜绝浪费。
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盈、衣食无忧的时代,但我们也应该时刻铭记过去的艰辛岁月和先人的。我们应该将勤俭质朴的生活美德传承下去,让后代子孙都能受益。
朱少华是一位中学高级教师,他热爱写作,其作品在多家报刊及网络平台发表。他在文学创作中多次获奖,也倡导着社会中的勤俭节约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