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失火感想
在夜色朦胧的当地时间12月7日晚,塞纳河畔传来了浑厚的钟声,历经五年修复的巴黎圣母院重新向世人敞开其庄严的大门。这座拥有800多年历史的哥特式建筑,曾因五年前的一场大火损毁了屋顶和塔尖,如今却在历史的长河中再次焕发出生机。
这起火灾事件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警钟,更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深刻反思。它如同一面镜子,映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不足,同时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预防为主”的重要性。
保护之重,不容忽视
回溯至五年前,2019年4月15日傍晚,正在进行局部维修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迅速席卷了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我们是否足够珍视这些历史的“见证者”?面对全球环境变化和文化遗产保存的不确定性,如何实现“预防性保护”的工作目标显得更为迫切。
无论是巴黎圣母院的火灾还是其他地方的洪涝灾害,都在告诉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我们还需提升应对能力。这要求我们提前规划应急响应预案,构建整体保护理念。
国际合作,共促重生
其中,中法合作尤为突出。专家参与巴黎圣母院的修复工作,并在技术交流方面取得积极成果。这种跨国的合作不仅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也为我们提供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参照和思路。
技术与管理并举,加强预防性保护
修复巴黎圣母院不仅是对物质遗产的重建,更是对文化遗产的复原。在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的平衡中,技术与管理同样重要。需要加强对人的管理,如设定参观线路、设置巡查制度等。也需要技术支持,如应用三维扫描、无人机拍摄、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
系统性保护与全社会参与
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以系统性保护为总体策略,需要深入研究各环节特性和关系,形成保护、管理、研究与利用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公众参与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让更多人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形成社会共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一环。
正如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所描绘的那样,这座建筑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历史的诗篇、文化的瑰宝。巴黎圣母院的“重生”不仅是一次历史的重现,更是对文物保护的一次深刻反思。
(光明网记者 雷渺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