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里平凡无聊来咿呀


在定慧寺老年学校,老人们共同奏响榆林小曲《送四门》,音乐流淌。

每当叶万秀有空,扬琴的旋律就会响起,他与妻子一同演绎榆林小曲,乐在其中。

在榆林古城内,有一条别具一格的步行街,街上古色古香的建筑间,不时传来丝竹之声,为街道增添了无限韵味。

茶余饭后,人们漫步于这条街道,偶尔被那清丽婉约的曲调所吸引,那便是流传百年的榆林小曲。它有着300多年的历史,也是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南情调,陕北根脉

榆林小曲中有一首《掐蒜薹》,土生土长中透露出浓浓陕北风情。

榆林小曲的唱腔朴实婉转,圆润流畅,既有北方的粗犷和豪放,又有江南的柔美和甜蜜。这种独特的小曲是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

清初,江南的丝竹音乐被带到榆林,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逐渐形成了榆林小曲这一艺术新品种。

传统榆林小曲多由文人创作,文辞绮丽,措辞讲究。而来自民间的故事和传说也被编成曲子,其中蕴含的感情更加委婉细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榆林小曲的演唱者逐渐变成手工业自由职业者,他们在室内院落演唱,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而每当节日,艺人们还会相约一同演出。

情之所钟,小曲之魅

在榆林城内,有这样一群民间艺人,因为对榆林小曲的热爱而结缘。他们经常自发性地聚在一起演出,即便没有报酬也乐在其中。

7月12日,在定慧寺社区的老年学校里,老人们一同奏响了《送四门》。其中一位特殊的艺人,叶万秀老人,是榆林小曲的代表性传承人。

叶万秀老人是土生土长的榆林人,住在一座典型的四合院内。他告诉记者,他对榆林小曲有着深厚的感情。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开始学习榆林小曲。

除了唱歌,叶万秀还精通多种乐器,被同行称为“全面手”。他的生活因榆林小曲而充实,参加各种演出,为人们带来欢乐。

“我精神好,与我爱小曲有很大的关系。”叶万秀说,“我经常与其他爱好者交流,与老伴一起在家唱小曲自娱自乐。”

珍粹,传承有道

叶万秀深知榆林小曲的重要性,于是了传唱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榆林小曲艺人。他还珍藏了一本手抄本,词出自这本手抄本的各种版本榆林小曲在市面上广泛流传。

为了保护和传承榆林小曲,社会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定时发放传承人补助、利用节庆活动为艺人创造演出机会等。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榆林小曲,榆林小曲研究会还经常派老师去学校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文化名人、专家学者也加入其中,对榆林小曲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创新。

不仅如此,通过参加大型文艺演出活动,榆林小曲走进了群众的日常生活,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项目。

如今,榆林小曲作为当地的优秀文化,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其未来充满希望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