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宝宝戒掉吃手的妙招
近期,许多家长向我咨询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孩子喜欢咬指甲。这个看似小问题的行为,其实背后隐藏着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咬指甲的行为在3至10岁的儿童中较为常见。有的孩子戒了又“复啃”,有的则是提醒了也不改,甚至咬到指甲变形。这一问题严重时可能会引发几个问题:
1. 甲床变形,甚至可能引发甲沟炎。曾经有个9岁男孩因频繁指甲和撕倒刺导致炎的险情,几乎需要截肢。
2. 孩子的牙床较为脆弱,长久可能导致牙齿咬合不正、下颌突出或后缩,影响面部美观。
3. 指甲周围的皮肤在过程中被,手指容易感染细菌,伸到嘴里也容易导致“病从口入”。
还有一个潜在的影响就是:咬指甲可能会导致专注力分散,浪费时间并降低做事效率。
对此,许多家长感到焦虑,并寻找各种方法让孩子戒掉这个习惯。此时一些机构会趁机提出“咬指甲是因为感统失调,需要进行感统训练”的观点。这是对家长的误导,因为早在800年前就被指出是的感统失调理论,现在仍然被用在咬指甲的问题上。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咬指甲呢?其背后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又该如何去解决呢?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仅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还要扩大讨论的范围,看看是否还有其他类似的行为。
在人类行为中,与咬指甲相似的还有抠皮症、拔毛癖等。这些行为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为了舒缓心理压力,二是无意识的不良习惯。
对于因心理压力大而咬指甲的孩子,我们应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及时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做出积极的回应。导致孩子压力大的事情通常包括考试、批评、、与父母分离等。特别是在孩子进入托儿所、幼儿园、小学等新环境后,他们可能出现分离焦虑,从而出现咬指甲的行为。
当孩子严重缺锌、铁或因精神、心理等原因导致异食癖时,也可能会出现咬指甲的行为。这种情况需要先治疗异食癖。
对于如何缓解或戒除咬指甲的行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方法:如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通过绘本等方式让孩子了解咬指甲的坏处,让手忙起来减少等。我们也要注意,训斥、批评等方法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加剧咬指甲这一行为。
如果孩子实在戒不掉咬指甲的习惯,且不影响外貌、健康及社交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适当宽容对待。但若严重且持续无法改正,建议带孩子去医院进行专业检查和治疗。
了解孩子咬指甲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干预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和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