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粤语口语100句
在10月13日至15日于广州举办的广东省卒中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上,一个创新举措得以实施。该会议由广东省卒中学会主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承办,特别推出了粤语、客家话、潮汕话版本的“中风120”口诀,以三大广东方言为载体,普及快速识别中风的方法。
当前,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中风发病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对此,广东省卒中学会会长、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徐安定教授指出,虽然3小时是救治的关键“时间窗”,但90分钟内进行溶栓的效果最佳。每拖延30分钟,溶栓有效率将下降20%-30%。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后,若缺血区域未能及时恢复血流,正常脑在短短3小时内就可能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到了6小时后,缺血脑甚至会出现坏死。
徐安定教授透露,“全国每年新增约300万中风患者,但仅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中风患者能够及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医院前脑中风延误的时间长达15个小时,而溶栓率却低至仅1.6%-4%之间。
徐安定教授表示,“粤语、客家话、潮汕话作为广东的三大方言,针对性地推广相应的方言版本,其效果将会事半功倍。”他进一步介绍道,“中风120”的三大广东方言版由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与附属第四医院联合制作推出。由于世界各地使用粤语、客家话、潮汕话的华人华侨众多,在这些地区推广也具有极高的价值。
成功抢救的关键之一在于及时有效地辨识中风。早在2016年,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的赵静教授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刘仁玉就提出了快速识别中风的口诀——“中风120”。赵静教授解释说,“中风120”即关注患者的“1”张脸、“2”只胳膊以及“聆听”其语言。只要出现其中任何一种表现,就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赵静指出,由于脑部控制着运动、语言和思维,当中风初发时,约90%的患者会出现口角歪斜和脸部不对称的症状;左侧脑血管堵塞会导致右侧身体活动受限,从而使得一只胳膊变得无力,难以平行举起;言语不清和表达困难也是常见的症状。若发现上述任何一项疑似中风征兆,家属应立即拨打“120”,并将患者送往具备相应救治条件的医院。
赵静还提到,目前仅有约16.9%的中风患者了解中风的早期症状。即使能够识别中风,也仅有18.8%的患者知道拨打120急救电话。多数的患者仍选择自行转运。研究表明,借助120急救系统转运患者可显著缩短转运时间。医生建议公众选择加入卒中中心的医院进行治疗,因为这些医院拥有先进的设备和绿色通道,能够为患者提供及时的治疗。
通过多方努力与科学普及,让我们共同关注中风问题,提高公众对中风的认知与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