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藏七尺打一动物
各位好,我是以史为鉴的主持者。
纵观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男性的审美标准始终在阳刚与阴柔间摇摆不定。赞美男士时,我们既会使用“面如冠玉、目如朗星”这样的词汇,也会赞叹“器宇轩昂、气宇不凡”的英姿。这样的审美观念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如在《水浒传》中,英勇的主角们常被描绘为“勇猛如虎,气概非凡”的豪杰;而在《红楼梦》中,则有“俊美如玉,温文尔雅”的宝玉形象。这两种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紧密相连。
社会稳定、无外来威胁的时期,男性审美更偏向阴柔;而在的年代,人们更期望有英勇有力的形象来保护家全,此时男性审美则更倾向于阳刚。本期以史为鉴,我们将聚焦历史中阳刚之气缺失的时代,探究这会导致何种社会现象。
若论历史上阴柔之风最盛行的朝代,恐怕非魏晋莫属。在这个时期,男性的审美完全偏向了阴柔化的极端,众多男性以“肤白、秀丽、清瘦、柔弱”为美。为了追求这种美,甚至有人不惜服用“五石散”,以期达到更白、更瘦、更柔弱的效果。
回顾三国时期的曹魏时代,审美尚属正常。如当时被誉为第一美男的崔琰,以“声姿高畅,眉目疏朗”著称。然而至曹叡时期,帝个人喜好女性化的装扮,使得阴柔之美成为一种潮流。
何晏便是这一时期男性阴柔之美的代表。他为了使皮肤更白,同样服用了“五石散”。更有甚者,传说中有一位魏晋第一美男子何晏更是以其白皙的肤色和女性化的风姿引领了当时士大夫们的审美潮流。
除了何晏外,卫玠则是另一位代表性的例子。他年少时便因其白皙的肤色和弱不禁风的气质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他不仅身体虚弱,连行走都仿佛不堪重负的样子。
当时的社会背景极为黑暗,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事件频发。然而在这样的乱世之中,晋朝高层依然崇尚玄学和阴柔之美。这种审美观念不仅影响了社会风气,还导致了北方少数的攻击加剧。
直到隋唐时期,威武雄壮的阳刚之气才重新成为社会主流。如秦琼、尉迟敬德等名将更是成为了文明史上的英雄形象。
而今我们讨论的男性缺乏阳刚之美的问题,其实在近二三十年才逐渐凸显。这背后与媒体的宣传、娱乐节目的导向密不可分。
过去数十年间,来自韩国和日本的娱乐组合在国内风靡一时。他们的男性成员呈现出明显的女性化形象。有观点认为这是国外势力通过宣传削弱本土社会的阳刚气质的一种策略。
当这种传入国内后,在部分娱乐化媒体和资本的推动下,“小鲜肉”式的流量明星逐渐占据电影、电视屏幕的主导地位。甚至出现了国内主持人向韩流明星下跪的场景。
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们,自然将柔弱化的男性视为正常现象。
因此我们必须居安思危。男性的阳刚之气对于和的未来至关重要。若长此以往放任不管,魏晋时期的危机或许将再次降临。而改变这一切的关键,在于媒体和平台首先要承担起责任。
参考资料/《试析古代男性审美尚阴柔之成因》等相关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