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尾巴然后缠住的符号
你是否曾发送过emoji表情,并思考过其背后所蕴含的真实意义?尽管大多数emoji似乎拥有普遍易懂的意义,但一项新的研究揭示了其解释的多样性,以及它如何受到使用情境的影响。
明尼苏达大学主导的这项研究专注于探讨不同设备和操作系统中emoji所带来的丰富多样的含义。以一个普遍的例子为例,同样一个表情——“龇牙大笑”在不同的系统中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诠释。
调查发现,使用不同设备的人对同一emoji的理解各有差异。在此基础上,研究团队深入询问了参与者对每个emoji的认知,揭示了人们对emoji理解的差异。
实际上,正如你所观察到的那样,由于不同平台对emoji的呈现差异,使用微软终端的用户与使用苹果终端的用户所感知的emoji意义可能大相径庭。
为了更准确地传达emoji的含义,研究团队运用计算和建模技术,详细解释了每个emoji背后的深层含义。图表显示了不同平台间人们对emoji的最大和最小误解程度。
研究论文中对此的解释如下:
微软的“闭眼咧嘴微笑”表情引起广泛争议,其平均情感距离值为4.40。有44%的参与者认为它传达了消极情绪,而54%的人认为它表达了积极情绪。这表明该emoji的含义尚未形成共识。相比之下,Apple的“睡脸”表情的平均情感距离值仅为0.45,被认为是较少引起误解的表情之一。多数参与者认为其情感色彩较为中性,对它的积极或消极解读则相对平衡。
在大多数情况下,若你正在使用排名靠前的“最易被误解的emoji”,那么你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其使用——至少要确保你对语境的理解是准确的。
这份研究报告得出结论,使用emoji的人将受益于其跨平台的标准化显示方式。即使Unicode协会掌握着emoji的核心代码,也难以控制其在不同平台上的呈现方式。对于上述提到的那些表情的误解仍会存在。让用户了解emoji在交流中的真正含义,已成为各平台的重要任务。
虽然这项调查看似轻松,但其影响深远。特别是在品牌选择使用emoji传达信息时更是如此。“……”这类话题标签也存在被误解的风险。在使用它们之前,了解上下文至关重要。还存在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发送者不了解这些表情符号在收件人屏幕上的呈现形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差异,研究人员以示例展示了发送方与接收方对emoji理解的差异。
尽管可以尝试避免使用emoji的风险,但在某些情况下仍可能误用。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年轻用户尤其喜欢使用emoji。统计数据显示,超过74%的互联网用户同时使用emoji。
社交媒体平台如和从中汲取灵感——推出“Reactions”表情栏、将“喜欢”标志由“星”改为“心”。这两个平台根据用户习惯,各自开发了保障emoji正确使用的系统。
由此看来,emoji将在社交互动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尽管有研究表明在其发源地——亚洲——其使用率有所下降,但在西方中其普及率仍在上升。
尽管整体上emoji的使用率持续上升,但在使用时仍需注意其潜在的风险。由于可能被误解,因此应保持对常见错误的高度敏感,并确保传达的信息清晰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