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烹彘文言文翻译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乃宗圣者也,发迹于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或嘉祥)之地。曾子少时随父学诗书,有“伏案苦读”之誉。后遵父命至楚游学,承袭孔子之学。遍游楚、卫而后归鲁。颜回身后,曾子继为孔子之主要传人。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辞世,曾子如父丧而无服制之礼,守其墓。夫子临终托孤,将爱子孔鲤之遗孤子思交付于曾子。
曾子参与编纂了《论语》,创作了《大学》、《孝经》等作品。其修、齐、治、平的观构成了一套完整的道德哲学体系,同时其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及以孝为本的孝道观,皆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故事一:啮指痛心
曾子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母乃啮指以悟曾子。参心感疼痛,负薪而归。问其母故,母述客至之情形。此乃母子情深,心灵相通之体现。
故事二:曾子
昔有同名同姓之曾子,人告其母。然曾子之母深信其子不会,故虽闻三人言之,亦不疑其子。虽此事造成误解,然亦显示了对人应坚定信念之重要性。
故事三:杀彘教子
曾子之妻欲出市,其子随而泣。妻以杀彘为言安抚之。归后曾子欲杀彘以教子,体现其重视言教、诚信为本之理念。
故事四:曾子避席
孔子问曾子:“先王之道何如?”曾子避席答曰:“参不敏。”此乃尊师重道之体现,亦显曾子谦逊有礼之风范。
此四则故事虽短,然皆深具启发。愿读者能从中受益,体悟修身齐家平天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