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勒交响曲与小苹果
法国的拉威尔,一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以其精致典雅的乐曲如《鹅妈妈》、《镜子》、《达芙妮与克罗埃》等作品赢得了人们的赞誉。他晚年的杰作《波莱罗》更是让他在音乐界独树一帜。
这首乐曲的特色在于其独特的“波莱罗节奏”,让人一听便难以忘怀。整首曲子的长度达到15分钟,而鼓手则需以一成不变的节奏和速度重复敲击,大约要达到169次之多。
在曲中,小鼓和铃鼓的固定音型伴随着主题的重复出现,一问一答,形式不厌其烦。在这种持续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各种乐器反复演奏两个17小节的旋律。而这首乐曲的主调始终是C大调,只是在最后两个小节转为了E大调,然后又迅速回归C大调。
乍听之下,可能会觉得这首曲子过于单调,甚至有人戏称其为“偏执狂的作品”。因为它从旋律、和声到节奏、速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拉威尔在自传中描述:“这是一首慢速度舞曲,其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小鼓的节奏持续强调着这一点。管弦乐队的渐强是由一个核心因素的多样变化促成的。”
“波莱罗”原是西班牙的一种舞曲名,拉威尔为芭蕾舞创作了这部配乐。1928年,《波莱罗》在巴黎首次上演。表演中,一个吉卜赛在烟雾弥漫的西班牙旅馆舞台上跳舞,观众们围着她喝彩,情绪愈发。
首演时,有听众抱怨拉威尔疯了。但拉威尔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位“枯燥”作品竟会迅速风靡大街小巷,成为一代“神曲”。即使有乐手怕耳朵因长时间演奏而长茧,也必须忍耐到底。
拉威尔被誉为“最精确的瑞士钟表匠”,他的音乐就像精巧的天文计时器一样准确无误。在《波莱罗》中,这种追求精确的精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或许连作曲家自己也未曾料到,这首《波莱罗》日后会成为20世纪音色变奏的典范。许多后来的作曲家如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指南》、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格勒”》等都受到了其启发,运用变奏技法在不同的乐器间传递同一固定旋律和节奏。
(综合整理自陈俊珺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