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理解即智慧,实践即行动。智慧为行动提供方向,行动则是领悟智慧的途径。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唯有将智慧与实践相结合方能称之为"卓越"的境界。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及,"理解却未行动,仍是未知的状态。"此处的"理解",是通晓道理,"行动",则是通过锻炼实现。如果仅仅理解而不付诸实践,那就算不得真正的理解。正如古代的赵括之例,虽通读兵法却空谈不实践,终究因无实战经验而惨败沙场,留下千古笑柄。
明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阳明先生首倡知行合一的理论。所谓的"知行合一",并不仅仅是认识的简单过程和实际行动的关系。这里的"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认知和思想观念;而"行",则指人的实际行动和道德实践。如今的教育中包含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员应时常探索如何获得真正的智慧。通向智慧的路径众多,"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无论选择哪条路,都不可能在空想中达成。思想的力量是在行动中体现的。在求学道路上如此,面对世间事物亦是如此。要想获取真知,必须下功夫于"行",即实现知行合一。
陶行知先生,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原名陶知行后改为陶行知,强调行动在前,知识在后。他一生对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知与行的关系,即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关系,也涉及思想观念与实际行动的联系。知必然要体现在行动上,若不付诸实践则不能算是真正的理解。"知是行的起点,行是知的完成。"这句话强调了知与行的紧密联系。
知识和行动是相互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知识中包行动的智慧,行动中又体现出知识的运用。从认知到实践,是认识世界的必经之路。按照辩证唯物的观点,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过程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与追求时,"知"作为旅程的起点,"行"则是实现目标的必由之路。无论是知识、方法还是道德,都需要我们进行积累和储备。在广泛涉猎、深入研究、谨慎思考和明确辨别之后,我们便能找到前进的方向。
员应高举知行合一的信念旗帜,坚定信念、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地穿越并征服一切困难险阻。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知,踏上通往知识海洋的征途。
当前全国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教育的目的是认真学习群众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实践则是将学到的知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采取有效措施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实现"知行合一"是活动的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