撺掇的意思是什么
提及“军”字之后,我们再聊“将”字,接着原本想谈及“帅”,以及“兵”、“卒”等词汇。近期的形势显得不那么平静,有些外国人士,不远千里,为我们的安宁添了层波澜。临时决定增设一期,为大家介绍“窜”字的奥妙。
说到“将”字,它的现代用法已与最初的意义有所不同,而今更多的是其引申的含义。简化的写法虽易见,却难以窥见它原始的用法。
那么,让我们先来看看《说文解字》中关于“窜”字的描述:
《说文解字》载:“窜,坠也。形象描绘似鼠在洞中。”
翻译过来就是:“窜”字意味着躲藏、逃跑,这是一个会意字,描绘的是老鼠隐藏在中的情景。
进一步查阅《说文解字注》对“窜”字的解释更为详尽:它表达了隐藏、逃避的意思。如《周易》中的逃遁,《左传》中的无处躲藏,还有尧典中将被流放的三苗。这些情况都和“窜”字的含义相吻合,即放逐使之人自我隐藏。
由此可以推知,“窜”字,特别是繁体字“竄”的造字起源。它以老鼠藏于中为形象,表达隐匿之意。如《左传·定公四年》中的记载:“天助其衷心,对楚国进行惩罚,并使其逃窜。”这便使用了“窜”字的本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窜”字衍生出许多新的意义。最主要的是关于逃匿、逃跑。如宋玉的《高唐赋》中就有“飞禽走兽,东奔西窜”的描述。由此衍生出的词语包括:流窜、窜逃、抱头鼠窜、逃窜、窜亡、窜走等。
除了逃匿、逃跑,“窜”字还有其他意义,如放逐、怂恿和骚扰等。至于“窜访”,其字面意思为流窜访问,实际上是一种贬义词。结合“窜”字的本义和衍义,它形容如藏匿于洞中的老鼠般逃匿而来进行骚扰的行为。
再让我们看看古人是如何运用“窜”字的。
经过一番搜寻,我们在李白的诗篇中找到了关于“窜”字的运用。《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一诗中,李白描述了自己被流放时的情感。
在唐代的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出现了“窜”字:“虽梁鸿之才,海曲之遇,岂乏明时?”
以《滕王阁序》中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希望大家不要因宵小之辈的行为而动摇自己的志向。
唉!人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一样老去,李广难以封侯。贾谊被贬至长沙并非没有的君主,梁鸿被放逐于海曲之地又怎会没有英明的时代?君子需懂得时机,达士需明白命运。即使老了也应当益发壮健,岂能因白发而改变初衷?处境越穷困,意志越坚定,决不可丧失凌云的志向。饮贪泉而觉心胸豁达,身居困境亦能自得其乐。虽然北海遥远,但可借着旋风到达;青春虽逝,但把握时机便不为晚。
愿此段文字能激励大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