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困夏乏秋盹冬眠


深秋时节,气候宜人,夏季的炎热已逝去,冬季的严寒尚未到来。这种气候原是极有利于人们的睡眠,然而却有不少人睡眠状况异常,白天显得昏昏欲睡,而到了夜晚却精神抖擞,甚至数数羊群直到天明。

在中医的视角里,秋季的失眠往往与夏季的高温炎热有关。夏日的心气耗散在高温之中,待秋天来临,便会出现一种秋乏心神不宁的状态,导致失眠多梦,难以入睡。自古以来秋天常与悲寂的情怀相联系,万物的凋零容易让人产生抑郁情绪,从而诱发失眠。

跨越时空的睡眠难题

实际上,睡眠问题并非只出现在秋季。俗话说,“春困夏乏、秋盹冬眠”,四季更迭中人们总会经历“困倦”、“疲惫”、“乏力”的状态,无论是白天的瞌睡还是夜晚的辗转反侧。

失眠的原因多种多样,除了季节变化外,任何身体上的不适、生活工作的压力以及精神心理的变化都可能导致失眠。这种跨越时空的困扰,无论是对于现代人还是古代人,都是一道难以回避的难题。

追溯至我国古代的文学经典,《诗经》中的《关雎》篇就以诗的形式描绘了失眠的情景:一位小伙子因追求淑女而夜不能寐,辗转反侧。

再看汉代古诗《明月何皎皎》,形象地描述了一位游子因思乡而无法入眠的情状;以及“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在《咏怀》诗中写到自己因忧思而彻夜难眠。

历史长河中,患有失眠症的诗人比比皆是。而事实上,不失眠的人只是少数。

胃与睡眠的紧密联系

由于失眠是一种普遍现象,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这部典籍认为的睡眠与“卫气”的运行密切相关。

卫气是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华所生成,它的流动迅速并运行于皮肤和肌肉之间。它的作用包括滋养腠理、调节汗孔的开合、保卫肌表以及抵御外邪的入侵。

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当内的阴阳平衡被打破时,便会出现失眠或嗜睡的现象。特别是当卫气在夜晚不能顺利进入五脏时,就会导致夜晚无法入睡。

《黄帝内经》还注意到胃与大肠的功能对睡眠的影响。如果这两者的功能不正常,就会妨碍卫气顺利进入五脏,从而导致失眠。

《黄帝内经》强调了肠胃保健对预防失眠和嗜睡的重要性。要实现这一目标,日常作息需顺应自然规律,同时在秋季应“早睡早起”,以保持内心的宁静并缓解秋季的刑罚。

总体而言,睡眠的质量不仅与外界环境有关,更与个体的精神、身体状态紧密相连。通过理解并遵循这些自然规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保障自己的睡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