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人物分析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十篇回忆性质的佳作。初以《旧事重提》为总标题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之后于1928年结集出版时更名为《朝花夕拾》。

该散文集包括:《狗·猫·鼠》、《阿长与》、《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瘗》、《琐记》、《藤野先生》以及《范爱农》。这十篇作品共同构筑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与思想历程,生动地展现了清末民初的社会画面,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

藤野先生——一位来自日本的医学教授,以他的平等之心、对异国学子的关爱而闻名。他朴素的人格中透露出伟大的光辉,让人肃然起敬。尽管他所做的一切看似平凡,但却没有偏见的烙印。当我们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能深刻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范爱农——一个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却无法在黑暗的社会中立足。他无法妥协于这个社会,也不能忘却自我,最终选择了与现实决裂的道路。他的内心痛苦而悲凉,让我们和鲁迅一样疑心他是选择了自我了断。

父亲——他曾经是童年鲁迅心中的困惑之源。在鲁迅满怀期待地准备去看五猖会时,父亲却让他背书。鲁迅并未因此责怪父亲,他深感懊悔的是未能让父亲安静地离世,这让他内心永远不安、痛苦。这让我们感受到了鲁迅对父亲深深的爱意。

衍太太——她给鲁迅展示不健康的画作,怂恿鲁迅偷卖母亲的首饰。然而她对自己的孩子却有着严格的要求。尽管鲁迅表面上赞扬她,但实际内心深处却鄙视她的自私自利、多嘴多舌和爱使坏的个性。

<狗·猫·鼠》——鲁迅剖析了猫的行,批判了猫的恶习和。这背后反映了鲁迅对弱小者的同情与对者的不满。

<阿长与》——阿长为鲁迅寻找到并赠送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展现了人间的温情与善良。

<二十四孝图》——描绘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孝道观念。

<五猖会》——通过描述儿时对迎神赛会的期待与被父亲背诵《鉴略》的扫兴与痛苦,展现了教育对儿童天性的束缚。

<无常》——无常看到母亲的悲伤后决定让儿子“还阳半刻”,但因此被上司责打。这揭示了现实社会中人情与规矩的矛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百草园玩耍的乐趣与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展现了儿童时期的欢乐与成长的无奈。

(1) 作品将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使得文字既富有诗情画意又充满深沉的思考。如百草园的描绘,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3) 作品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中心境的前后对比以及《无常》中无常与现实人物的对比,都深刻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