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为什么叫猜火车


一个小众词汇“OD”正在流行起来。

现在,你可以看到它在各种语境中被频繁使用,如“今天OD了太多米饭”、“OD了烧鹅”、“OD了火锅”等,表示狂吃、狂炫。

那么,原本OD是什么意思呢?

OD,即Over Dose,意为过量服用物。过量用对有害健康,而现在却成为一种隐秘的现象,甚至有的青少年开始效仿。

科普、求、分享服感受等话题在网络上层出不穷。一些青少年滥用物,为了追求致幻、窒息、放大感受的体验,而原本这些物是用于止咳、镇痛的。他们熟练运用“暗语”沟通,如“”代表右美沙芬,“多多”代表等。

品被禁的速度,远赶不上“新人入坑”的速度。因为具有这种效果的物有各式各样的“代餐”和“平替”。多少尝试过的人,在短暂的无可用之后,就发现了它的替代品。只要能够带来类似的效果,无论是何种作用原理,都被视为好。

这些物的获取简直“易如反掌”,外卖软件、路边店、网购平台等都可以轻易购得处方。甚至被禁的,也有地贩在网络上售卖。

或许大家都还记得,以往每到高期,就会有家长在网上“”利他林。但所谓的,实则就是精神类品,具有成瘾性,并且在停之后会有不良反应。为了成功、为了考高分而服用,最后可能落得一个适得其反的结局。如今的OD,不用家长的督促,但他们的主动用,是真正的自愿吗?

物滥用的危险是不言而喻的。比如上面提到的利他林,有过量服用该物以求好成绩的学生患上严重的心理疾病,有的物甚至可能造成呼吸衰竭和死亡。迈克尔·杰克逊正是因为过量服用精神类物异丙酚而去世。

在欲望满满的顶层世界,普通的奢靡生活无法满足某些人,他们开始过量服用处方等。从电影《华尔街之狼》中的股票经纪人乔丹到《猜火车》中的雷登,他们为了追求强烈的刺激而滥用物。然而真正的自愿,代表着知晓后果且能够承担。如今现实中的一些青少年似乎并非真正自愿,而是被诱导或想要融入而染上瘾。疾病成了一种时代的风尚,让真正需要帮助的反而投向了错误的依赖。与此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对疾病的误解和污名化,让真正患有疾病的承受更多异样的眼光。

还存在着一种普遍认知,认为OD是不知好歹的青少年所为。这个似乎与小众亚文化强行绑定在一起。越来越多的“圈内用语”被滥用在网络社交中。这不仅没有让真正患有疾病的得到关注反而让他们退缩在一起承受更多异样的眼光甚至污名化。这种现象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时代的疾病体现。人们的相互理解、相互认可的氛围变得越来越分化他们似乎只有不停地重复加重这些极端的行为才能证明是真的生了病。影片《梦之安魂曲》就展示了大多数人的境况:对物的依赖背后是整体社会的疏离和孤独的状态。想要缓解孤独的人们急病乱投医最终被物等待他们的只有过度服这一条路。在这一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会让人上瘾物依赖只是最后一步。这也是一个人逐步丧失掉自控力的过程。只有近距离地看到这样的故事时我们才会感同身受但这样的感同身受在许多人面对网络上走入迷途的青少年时会被吝啬地收起来转变为居高临下的教导。

品的监管、青少年应试压力过载、精神生活的空虚单一等都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如同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事件》所示通过一桩未成年人案揭示的不仅是年轻人的不懂事和堕落更是时代的叩问。OD的或许仍是少数但他们的背后或许还有着一个庞大的精神虚无而幻灭的。无论选择从品里寻求安慰还是以无情的姿态去挖苦、批评都会使我们对短暂的快乐产生依赖最后回过头来才发现那些只是幻象。而那些看似能让人沉溺、兴奋或发现新世界的“”也都只是无法丈量真实世界的义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