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原唱
父亲一生饱经风霜,用母亲的话来说,他的生活从未有过多少安乐的时光。
新成立前夕,父亲在苏北的偏远乡村呱呱坠地,家中已有四个姐姐和两个哥哥,他是家中最年幼的孩子,也是唯一接受过学堂教育的子女。爷爷过去总是生活不羁,对家庭的责任缺乏关注,常常沉醉于酒中,整日游手好闲。儿女们几乎全靠奶奶一人的辛勤抚育,而爷爷对奶奶的态度更是粗暴至极,遵循着旧时的男尊女卑观念,奶奶只能默默忍受。直到我父亲十二岁那年,一次激烈的争吵后,奶奶选择了喝下盐卤,结束了她的生命之苦。从此,父亲便成了无人疼爱、无人关怀的孤儿。乡野的田野和地头都曾留下他流浪的身影,虽然有亲戚们的照应,但他仍然只能过着勉强度日的生活。
后来,经人引荐,父亲遇见了我的母亲,开启了他们共同奋斗的成家立业之路。他们成家时家境贫寒,一贫如洗。我记忆中的家是茅草屋,连煤油灯都舍不得多点燃一会儿。他们每天早出晚归,在星光的照耀下辛勤劳作于几亩薄田之间。农闲之时,父亲会去收破烂以贴补家用。我童年的记忆里总是浮现出月光下我坐在田头平板车上的画面,父母弯腰割麦、割稻,时而抬头对我笑问:“饿了没有?等回家就做饭。”等田头的工作完成,我们会伴着虫鸣和犬吠在月光下归家。我常觉得他们如同耕耘的牛儿一般。
寒冬时节,没有农活时,父亲会骑着加固的自行车到远方的省市换取玉米再贩卖到城里以赚取差价。他常在鸡鸣时分就出发,带着母亲烙的煎饼和咸菜出发。他背负着几百斤的白薯干,一路风尘仆仆地换回几百斤的玉米再卖到城里。那种辛苦与心酸并非言语所能完全描述。
父母以他们的双手盖起了瓦房,以省吃俭用的方式为我们三个子女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他们深知知识能改变命运,于是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们身上。对我这个不肖的儿子来说,他们的爱既厚重又真挚。他们的眼神总是充满温和与希望。有时我在梦中看见他们的身影渐行渐远。
如今,父亲已经离世五年了。偶尔我会在梦中看到他的笑容或听到他的呼唤。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称呼我为“儿子”,再也不会有那双粗糙而温暖的手的头、叫我小名了。那个曾经拉着平板车行走在乡间小路上的身影已经渐行渐远。
每当我想起他时,内心都充满了怀念与哀思。虽然他已经离开了我们很久,但他的形象却在我心中始终清晰可见。
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我永远都会记得他曾经给予我的爱与支持。
时光荏苒,但父亲的影子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感恩父母,怀念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