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开车去外婆家我在
在夸奖中培育自信
01
假期里,母亲与亲朋好友聚会时,交流的话题总少不了孩子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的孩子学业上的优异表现,如考试名次、钢琴考级等。在这样的场合,被夸赞的孩子们的父母往往会以一种“式谦虚”的方式回应:“哪里哪里,孩子其实还有很多不足,还需要继续努力。”这种情景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屡见不鲜。
今年视频通话时,又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姥姥在视频里夸表姐家的孩子小学期末考试全班第一,但表姐却以“凑巧了”为由,不太肯定孩子的努力。一旁的孩子似乎并不乐意这种“谦虚”的表扬方式,面露不悦。这种场景让我想到,也许这种谦虚并不是孩子所需要的肯定。
02
挂断电话后,我与姥姥聊起这件事。姥姥提到家族中普遍的观念是,不宜当众过度夸奖孩子,怕孩子会因此骄傲。然而我深知这种观念对于孩子的成长可能带来的影响。我们常说的“谦虚使人进步”,但仔细思考,是否真的毫无问题?
书中曾提到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实验——罗森塔尔效应,表明积极的肯定与鼓励对孩子的自我认知有着决定性影响。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评价尤为重要,他们会从这些评价中形成自我认知。
03
我与闺蜜交流时,她们也分享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例如闺蜜Y小时候在写作方面表现出色,但父母总是以“才华一般”等话语来否定她的努力和成绩。这让她在面对挫折时缺乏自信,甚至放弃了写作的梦想。这样的例子不禁让我思考:我们这一代人的“式谦虚”是否真的为孩子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04
我深知自己不希望成为那种孩子自信的家长。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自信、阳光、充满爱。在夸奖孩子时,我尽量做到具体、真诚。我会对孩子的具体行为或成就给予肯定,并在适当的时机进行表扬。我也注重给孩子留出进步的空间,让他们明白成功需要努力和持续的进步。我也会在合适的场合进行夸奖,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具体到实践中:
1. 具体到事:当孩子完成某项任务或取得某个成就时,我会具体指出哪些地方做得好,并给予肯定。比如孩子收拾玩具时,我会说:“你今天自己收拾了玩具,妈妈觉得你做得特别好。”这样的夸奖能够让孩子明白自己的努力被看到了。
2. 给孩子空间:在夸奖的我也会告诉孩子还有进步的空间,这样既能肯定孩子的努力,又能激励他们继续进步。比如:“这个成绩很好,但如果你想保持或者做得更好,还需要继续努力。”
3. 选对时机:在与他人交流时提到孩子的成就时,我会注意孩子的感受。如果孩子在场,我会选择更积极、正面的词汇来描述他们的表现。这样既能分享孩子的成就,又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4. 实事求是:我始终认为对孩子的评价应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既不夸大其词也不隐瞒其短处但我会注重以积极的方式引导他们认识并改正自己的不足这样他们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