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读音
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其深邃的思想推动了的巨大进步,与孔子并肩被誉为“二圣”。他在、教育、及文学领域的成就,至今仍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在成长过程中的学习中,孟子的诸多文章被奉为经典,如那篇传世之作《鱼我所欲也》。这些历经千年的文章在流传过程中,许多细节被误解。
其中,孟子那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常被误读为关于快乐的表述。实际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与音乐相关。第一个“乐”字应读作“yue”,表示音乐的乐。
这句话常被用来形容独自的快乐不如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强调了分享的重要性。孟子当初的用意并非如此。他所说的“乐乐”并非指快乐之意,而是音乐的乐。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
这要从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次会面说起。齐宣王有一位受宠的臣子庄暴,他是孟子的好友。一次,庄暴向孟子请教了一个问题,他在面见齐宣感到困惑。
孟子询问庄暴与齐宣王的对话内容。庄暴回答说,他今天被大王召见时,大王表示喜欢听音乐。面对这一情况,庄暴不知如何回应。于是孟子被问及,若他是庄暴,会如何回答齐宣王的问题。
庄暴的困惑在于如何恰当地回应君主的爱好。若直言自己不喜欢该爱好,可能会引起君王的不悦;而若虚伪地表示喜欢,又显得不真实。孟子则淡定地回答,这表明齐国被齐宣王治理得很好。
随着对话的深入,孟子进一步阐释了君主与音乐的关系。他问齐宣王是否真的喜欢音乐。齐宣王在略显尴尬地承认后,透露了他喜欢的其实是普通歌舞坊中的流行音乐。
孟子却出人意料地再次强调,如果齐宣王真的喜欢音乐,那说明齐国在他的治理下十分繁荣。齐王听后感到意外,询问其中的道理。
孟子随后展开论述,探讨了一个人独自欣赏音乐与众人共同欣赏音乐的快乐程度。他引导齐王思考,如果选择与天下人共享音乐的快乐,那将是何等的境界。
孟子进一步指出,君主的爱好不应仅限于自己享受,而应与民同乐。如果君王的爱好给百姓带来痛苦或不满,那么这样的爱好便失去了意义。相反,如果君王能与民共享快乐,那么天下人都会对君王心生敬意和忠诚。
孟子以自己深邃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为齐宣王指出了君主的弊病——认为天下是自己的私有物。然而孟子坚信天下是众人的天下,君主的基础在于百姓的支持。
历史上的君王若能如唐玄宗一般,让百姓参与到自己的快乐中,那么他的必将稳固而长久。孟子所倡导的“与民同乐”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深远影响,至今仍为我们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