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泡泡糖为什么消失


一个零食品牌的时代足迹:三十载浮沉录

一、初露锋芒:泡泡糖界的超人诞生(1989-1999)

自1989年起,一颗红白相间的泡泡糖从广州番禺沙湾糖厂的生产线上走下,揭开了品牌大大泡泡糖的传奇序幕。作为西班牙亚古利民糖果集团在的合资企业,大大泡泡糖凭借国际化的生产技术,以其“大颗、耐嚼、能吹超大泡泡”的特点迅速赢得了市场喜爱。而真正让其声名大噪的,则是两大创新策略:

1. 玩具赠品战略:1993年推出的“大大卷”泡泡糖,每盒附带小玩具,从纹身贴到迷你陀螺,再到《西游记》角色卡,巧妙切中了孩子们的集卡心理。

2. IP形象“大大超人”:1999年推出的红色紧身衣“大大超人”,与广告词“越吹越大,大大泡泡糖”相结合,将品牌与童年英雄绑定。这一憨萌的超人形象甚至吸引了西班牙国王访华时的参观。

靠着“好吃+好玩”的双重策略,大大泡泡糖在90年代末占据了70%的市场份额,成为一代人的社交货币。

二、黄金时代:泡泡糖帝国的辉煌(2000-2004)

进入千禧年,大大泡泡糖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不仅在校门口小卖部占据地位,更通过一系列创新产品刷新了行业认知:

1. 产品多元化:从果冻泡泡糖、特软泡泡糖,到能吹出七种颜色的彩虹什锦泡泡糖,甚至1.2米长的“切切乐”,让泡泡糖从单纯咀嚼升级为沉浸式体验。

2. 市场力:在巅峰时期,沙湾工厂年利税超8900万元,全国小学生书包里必有大大卷。

那时的泡泡糖货架上,大大卷无疑是当之无愧的C位。

三、转折与变迁:资本、健康与时代的考验(2004年后)

1. 资本介入:箭牌公司收购其母公司佳口集团,后又被玛氏集团收入旗下。但跨国联姻并未带来进一步的发展。

2. 战略雪藏与竞争压力:玛氏集团旗下的绿箭、益达等品牌对泡泡糖市场形成夹击。外部竞争、移动支付普及、健康争议等多重因素导致大大泡泡糖市场地位逐渐下滑。

四、余波荡漾:怀旧能否拯救过气顶流?

如今,沙湾工厂已空,只剩下锈迹斑斑的“大大”二字提醒着人们这里曾经的辉煌。那么,怀旧能否拯救这个过气的顶流品牌呢?

五、从大大泡泡糖零食业的生存法则

大大泡泡糖的兴衰史,是零食行业30年变迁的缩影。其成功源于精准定位儿童市场、高频产品迭代和场景化营销。而资本并购后的品牌矮化、对健康化趋势的漠视以及支付带来的场景失灵则是其致命教训。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在资本和消费升级的双重压力下,老品牌需自我革新,否则可能只能活在“童年回忆”中。当新一代消费者连大大卷都没见过时,老品牌又该如何与时俱进,重新赢得市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