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为什么回信说是好孩子
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
8月30日,在浙江温州的永嘉县,一幢民房发生火灾。当时家中长辈因农忙外出,仅留下11岁的侄女在家。因害怕父母的责备,她在火灾发生时选择了喝下农。幸运的是,被发现及时,她得以脱离生命危险。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桩旧事。
凌晨时分,浙江杭州江干区某小区13楼的一户人家也发生了火灾,火势凶猛,消防员迅速赶到现场扑救。
当时,家中住着一个13岁的小女孩,因天气寒冷,她在放置了板取暖。未关闭的板最终引发了火灾。发现情况后,小女孩害怕被家长责骂,选择了隐瞒并关睡觉,导致火势进一步蔓延。
真是让人捏了一把汗!
面对火灾,人的本能是逃生。这些孩子却因为害怕父母的批评和惩罚,选择了逃避。
由此可见,在这些孩子的心中,父母的批评和指责或许比火灾更加可怕。他们并未真正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心理学家武志红将这种家长对孩子的精神(包括冷)称为“家庭恐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父母若采用粗暴高压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孩子性格倔强并产生抵抗意识和对立情绪。这种情况可能进一步演变为暴躁、行为粗野,甚至形成攻击型人格,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对于性格内向的孩子,他们可能会产生对父母的恐惧心理,进而不敢接近。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常常容易自卑、懦弱,学习被动。这种影响将深远地改变孩子的整个人生轨迹。
回想起轰动一时的家鑫事件。2010年,家鑫驾驶轿车撞人后,因害怕张妙记住车牌号而持刀。这一行为背后,隐藏着深层的家庭教育问题。
据家鑫自述,他从四岁开始练钢琴,父亲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从未允许他出错。当被问及对于父亲的印象时,他的回答简单而沉重:只是害怕父亲的责备。
当车祸发生时,家鑫最害怕的不是可能要承担的后果,而是父亲会对自己怎样。这种心理与火灾事件中因害怕父母责骂而选择隐瞒的小女孩如出一辙。在面对灾祸或错误时,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面对或弥补,而是选择逃避。
毫无疑问,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家长的严格教育也是出于爱的目的。
有多少父母却以爱的名义对孩子造成伤害呢?家鑫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真正的爱,不应以恶的名义存在。
让我们再看看其他令人痛心的新闻:
有些家长可能困惑,孩子犯错是否就不能惩罚了呢?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很多家庭缺乏一种健全的“容错机制”。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错误无需纠正,长大了自然会好;而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不能有错误,必须做到最好。
这两种态度都会导致孩子出现问题。前者可能导致孩子自以为是、知错不改;后者可能导致孩子压力过大,选择撒谎来缓解压力。
那么,该怎么做才是最合适的呢?我们可以从的一个小故事中得到启示。
当小时候不小心打碎花瓶时,他没有选择直接承认错误而是选择了撒谎。但的母亲没有选择直接他的谎言。相反地采取了包容并引导孩子认识错误的方式用各种美德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最终让孩子承认了错误。
这个故事我们不只是要培养孩子的勇气去承认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承认错误的教育方式。
教育不是控制而是引导和唤醒。
虽然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敢于承认错误并为之负责的人却不多见。对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因此当发现孩子犯错后家长应鼓励孩子勇于承认错误;其次要帮助孩子找到犯错的原因并一起寻找解决的办法。失败的经验教训更能推动一个人的成长。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使我们的孩子成为坚定的人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这便是我们教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