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养殖和野生的区别
在我们国度的海洋渔业领域,带鱼以其坚固的抗击打能力稳居捕捞量首位,每年维持约百万吨的丰收。其肉质卓越,无论是清蒸还是红烧都相得益彰。即便在鲜度稍逊的情况下,油煎也能带来别样的美味。而且,带鱼的价格亲民,堪称大众海鲜中的友好使者。
带鱼的种类繁多,共计九属四十四种,虽不常见国际友人品尝带鱼的场景,但带鱼是全球共享的渔业资源,其分布广泛。在我国沿海地区,常见的捕捞种类包括鱼、短带鱼、南海带鱼等,它们外观相似,需细心分辨。
网友们或许会好奇,既然带鱼是深海鱼类,那如何进行养殖呢?其实,带鱼并非不能在人工环境中生存。它们每天大部分时间会在百米至两百米深的水层中休息,犹如一把利剑悬挂在水中。但到了夜晚的觅食和繁殖期,它们会游至十至二十米深的浅海区域,这使得近海渔民和海钓爱好者有了捕捞的机会,也为带鱼的养殖提供了可能。
说到带鱼的养殖问题,或许有人会问其必要性。若仅从短期经济效益出发,带鱼的养殖可能并非最佳选择。因为人工捕捞成本低廉,且能维持高品质的野生产量。但放眼长远,带鱼养殖却是渔业资源的战略储备之举,以应对未来可能的资源枯竭风险。
带鱼资源是否会枯竭,目前尚难定论。但与过去的高峰期相比,其资源确实有所衰退。近几年的产量虽然平稳,但在禁渔期后并未见明显回升,反而只是勉强维持。这暗示着海洋生态的微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根据闽南的渔谚和海图记载,我们不难看出带鱼资源的变迁。这既展现了带鱼凶猛的习性,也折人类捕捞活动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如今,我们仍能品尝到带鱼的美味,得益于其强大的繁殖能力。这种能力也难以抵挡我们日益增长的欲望和强大的渔网。
带鱼的超强繁殖能力不仅体现在产卵量上,更重要的是其性成熟的速度。高强度的人为捕捞使得那些性成熟较慢的带鱼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而性成熟较快的种群则得以保留并繁衍后代。这也解释了为何我们近年来仍能有带鱼可吃。
尽管当前的捕捞数字看似平稳,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谁能保证带鱼不会像大黄鱼一样出现断崖式下跌呢?对于而言,失去这一优质水产品种是无法接受的。带鱼的人工繁育攻关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
舟山的水产研究所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虽然曾多次尝试孵化带鱼卵并养活鱼苗,但直到最近几年才成功养活第二代鱼苗。这虽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但距离真正的人工繁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关于带鱼的研究与观察》
2. 《舟山水产研究所关于东海带鱼的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