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顺风车和快车区别


众多市民都有类似的体验,叫车不仅费用高昂,而且往往难以即时应答,尤其在夜晚或是雨雪天气中,快车往往需要等待很久。

在11月29日的滴滴媒体开放日上,滴行网约车执行总裁陈熙分享了一组数据:拼车功能自推出以来已四年,累计有29亿人次使用过拼车服务,近一年内累计行驶距离达到45亿公里。在北京,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滴滴用户会在上下班高峰期选择拼车出行。

当日,滴滴还推出了全新的拼车产品,提供了两种不同的使用方式,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陈熙详细介绍了拼车所创造的用户价值和社会价值。

他解释道,四年前,为了在快车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更多选择,滴滴开始探索“拼车”这一服务模式。拼车服务利用快车司机和车辆资源,通过系统将路线相近的乘客进行匹配,共享座位以分摊车费、降低出行成本。这一模式有效减少了车辆的空驶率,提高了交通效率,使有限的网约车资源和城市道路得到了更有效的利用。

那么,与快车相比更为经济实惠的拼车服务与顺风车有何不同呢?

陈熙解释说:“拼车从本质上说是网约车的一种,其司机均为快车司机,以提供服务赚取收入为目的;而乘客则为接受服务的一方。而顺风车的司机则是私家车主,他们有明确的出行目的,顺风车模式下的司乘关系更倾向于共乘互助,收取的费用主要用于覆盖油费。”由此可见,拼车与顺风车在属性、定位、司乘关系以及收费逻辑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记者注意到,新升级的拼车服务提供了两个,分别满足了注重时效性和追求高性价比的用户的不同需求。

对于更看重快速出发的用户,他们可以在快车页面选择“接受拼车”选项再发单。无论是空车还是已接到其他拼友的载人车都会前来接驾。若未能成功拼得同行者,则会按照快车的计费标准进行计费。

用户也可在拼车独立页面提前发单,系统将先进行拼友匹配再叫车。这意味着乘客需要提前下单以帮助系统积累一定数量的拼车需求,从而提高拼成概率和顺路程度。在地图顶部的“拼成出发”功能则能让用户在出发时更加便捷地满足拼车需求。

在活动中,滴行CTO张博讲解了拼车的路径规划技术。

“共乘”模式是否意味着会消耗接送拼友的时间?如何在保证实惠的同时兼顾便利性?这一看似简单的拼车服务背后其实蕴高深的科技力量。

张博透露道,每次成功匹配拼友时,滴滴系统需进行约18.6万次的匹配计算。结合每天超过400亿次的地图路径规划请求和每日处理数据量超过4875 TB的能力,经过算法的不断优化,目前拼车的平均绕路时间相比去年已减少了30%。

不久后,滴滴宣布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共计26个城市于12月3日推出“全民拼车日”活动,届时用户可享受拼成打折扣最高减100元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