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户外观察记录20篇
前次与大家分享了王松云老师的观察记录,众多家长反映内容丰富、孩子表现亮眼,期待更多课堂实录。此次,我们继续分享周艳敏老师的大班幼儿观察实录,带您一探大班孩子们的自主学习之旅。
相较于中班和小班的幼儿,大班的孩子们更倾向于自主性更强的活动,他们能够自觉参与、独立完成一些教育活动。这次,让我们关注大班幼儿在建构区的搭建课活动。
观察背景介绍
在区域活动中,我发现大班的孩子们在建构积木时,常常会将积木铺展得面积较大而高度却较低。他们的搭建方法较为单一,多以金字塔结构为主。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丰富他们的搭建方式,我特别开展了建构区的搭建活动。
明确观察目标
本次观察的主要目标是希望孩子们在建构活动中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现并尝试多种不同的搭建方法。
观察过程详述
开始搭建前,我引导孩子们一起探讨为何他们的建筑难以增高。孩子们提出了多种原因,如“容易倒塌”、“身高不够”等。在交流和观察后,他们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搭建出更高的建筑。
实践中得出真知。经过一番讨论和总结,孩子们开始了真正的搭建过程。
以Andy为例,他在首次尝试高楼搭建时,选择用纸板和圆柱体积木来增加高度。他将圆柱体整齐摆放,并在其上放置纸板。虽然初次尝试中有些许摇摆,但在不断的尝试和调整中,他成功搭起了第二层。
在尝试第三层时,由于着力点的微小差异和纸板的轻薄,建筑开始摇摇欲坠。当尝试第四层时,建筑最终倒塌。
看到Andy的失落,我走过去与他交流:“Andy,建筑的倒塌可能是因为地基不够稳固。你可以观察一下周围其他孩子的搭建方法。”在观察Jessy的建筑后,Andy得到了启发。
在接下来的尝试中,Andy调整了策略。虽然第二次搭建仍然未能达到很高的高度,但他从中学习到了新的方法。在与Jessy的合作中,他们使用更为稳定的三角形结构来搭建,并成功搭建到了第七层。
经过多次的失败与尝试,Andy继续探索新的方法。他使用四根立柱摆成长方形来搭高房子。当他尝试搭到第十层时,发现了一些挑战。他发现离得太近会碰倒房子,离得太远手臂够不到。于是他灵机一动,跑去教室搬来了椅子,最终成功地将房子搭到了十五层。
深入观察分析
从Andy的搭建过程中可以看出,他最初虽然使用了圆柱积木但并未找到合适的支撑方式。这导致了建筑的倒塌。在多次失败后和同伴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如何更稳固地搭建高楼。
反思与总结
在《指南》科学领域中强调了儿童观察、比较与分析的能力培养。作为幼儿教师,在观察幼儿游戏时,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他们发现和分享同伴的成功经验。
未来在搭高房子活动时,我们可以提前进行讨论或提供相关照片等资料,帮助孩子们梳理搭高楼的方法。将孩子们想出来的方法制作成阅读资料投放到搭建区,供其他孩子参考。
通过这些观察和引导,我们不仅能帮助孩子们提升搭建技巧,更能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