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被世人称为什么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实习记者|邱苑婷
安徒生已经离开我们140年了,这一日子于2015年8月4日划下时间的标记。尽管傅光明先生在其翻译的安徒生自传《我的童话人生》序言中描述了安徒生的另一面:“他是一位质的、脾气暴躁、雄心勃勃、自我中心的诗人”,但这似乎并未完全揭示安徒生的真实面貌。真实的安徒生,究竟是何模样?
我们所知的是,安徒生不仅擅长童话创作,他还是诗人、戏剧作家和游记散文家。他所做的远不止这些,这些成就并不足以全面定义他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存在。140年过去,或许已经无法给出绝对的“真实”,因为真实本身就是多元且不断变化的。
正如拉尔斯·西贝格在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庆典上所言,“关于安徒生的许多侧面会被呈现,孩子眼中天真无邪的老童话作家的形象,应该让位给全面人性的肖像。”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想象安徒生的世界。
安徒生的形象在许多人心中如同一个剪纸边讲故事的大学生。《小伊达的花儿》中的他,为孩子们剪出各种有趣的剪纸,讲述动人的故事。他的心形剪纸上有跳舞的夫人、花和可以打开的宫殿。这些记忆曾是与他相处过的孩子的宝贵回忆。事实上,在安徒生的童话里,这样的形象屡见不鲜,他们都是他的自我投射。
尽管安徒生终生未婚未育,但他却有着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天赋。他凭借一双巧手和一把大剪刀,能在纸上自如地创造出各种可爱的形象。他的剪纸艺术,如同他的故事,充满魅力,让人好奇。这些剪纸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故事的引子。孩子们围绕着他,渴盼知道剪纸背后的故事,每一片剪纸的展开都是一次惊喜,每一次的揭晓都是一次故事的延续。正如他所写的诗句:“从安徒生的剪刀下,猛地蹦出一篇童话。”
除了剪纸,安徒生的许多天才还留在了他的文字中。他的自传、童话、诗歌等都是他才华与情调的展现。他与孩子的相处,无论是剪纸还是讲故事,都出于一种本能,他享受其中的乐趣,沉浸在幻想和付出的满足感中。他为孩子们设计的胡椒点心花样,甚至他的日常行为,都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成为不朽的追求。
亲切有趣只是安徒生和孩子、熟悉的人相处时的模样。出身低微但心比天高,这8个字或许能概括安徒生的一生。他在世界的拼搏,注定是一场不甘平庸的。傅光明先生称他“雄心勃勃”,某种程度上的确如此。他的入世姿态是“与世有争”。
安徒生的故事和他的天才也一直在与批评的声音。他敏感而重视外界的眼光,对批评失望愤慨,对赞美之词心满意足。他的自传充满了他的情绪起伏和对外界评价的在意。丹麦对他的认可总是比国外晚几拍,这几乎是他生前的一个心结。他的童话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的每一部作品都伴随着读者的批评和质疑。但他从未停下创作的步伐,因为他有一种“非写不可”的欲望,他的故事里的小人和场景都在他的脑海中鲜活地跳跃。
当我们读到《丑小鸭》,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安徒生的心境和他所寄托的愤懑与抗争的渴望。丑小鸭所经历的一切嘲讽和不屑,都是安徒生最切身的体会。而丑小鸭从一开始就不属于鸭群,而是天鹅——这正是安徒生对自己的期待和想象。他的心气甚高,对于自己的才华和身份有着高度的认同,这也让他对于融入上流社会有着强烈的渴望。也许这是他的一种执念,但他也确实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走向了社会的上层。
回首安徒生的生涯,可以说是一部真实的“屌丝青年逆袭记”。他一直追逐远方,疏离故地,背后最强大也最本能的驱动力是不甘平庸的野心。他的故事每天都在生活的剧场中重演,他的才华和执着激励着无数人追寻自己的梦想。尽管他已经离开我们140年,但他的故事和精神将永远被铭记。